首页 理论教育 环洱海聚落研究:目的和意义

环洱海聚落研究:目的和意义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透过现象探寻事物的本质,挖掘本质的内在规律,成了本书的主要线索,具有重要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环洱海聚落研究:目的和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人口、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是当今世界环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关注的热点

湖泊是静水水体的主要类型,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大部分贮存在湖泊中。自古以来,湖泊一直是人类聚居的中心,构建了众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聚落。高原湖泊属于构造湖,多为断陷封闭或半封闭湖泊,具有海拔高、换水周期长、抗污染能力差等特点。高原淡水湖泊流域的人口集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它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其周边传统聚落的空间演变产生重要的影响。环洱海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与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的过程与变化机制。透过现象探寻事物的本质,挖掘本质的内在规律,成了本书的主要线索,具有重要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1 目的

当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拓展了传统研究的领域与内容。本书将环境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生态修复技术理论等运用到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中,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聚落的空间研究相结合,探讨传统聚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运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法,以可量化的研究方法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类型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特点,归纳、总结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探寻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动力。本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拓展传统聚落空间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关于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传统民居、社会文化、民族风情、生态发展、环境科学等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将环境生态学运用于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却为数不多。

从环境生态学的视角,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分形理论与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还可以将生态学、环境科学的技术与方法运用于聚落空间的发展,对传统聚落空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可借鉴意义。

(2)丰富高原湖泊与传统聚落空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众多学者对高原湖泊的水质、污染治理、种群、资源保护等展开研究,为高原湖泊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的研究。然而,将高原湖泊生态环境变化与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相结合的研究却为数不多。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一直是人们主要的聚居地,拥有众多的传统聚落。选取高原湖泊周边的典型传统聚落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探讨高原湖泊与传统聚落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还可以丰富高原湖泊与传统聚落空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

(3)为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生态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参考。环洱海区域的传统聚落空间研究一直以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周城古村、双廊古镇等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基础资料。而环洱海区域众多的传统聚落,如金梭岛村、大城村、深江村、双阳村等,也具有丰富的聚落空间形态,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演变规律。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研究,丰富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基础资料,挖掘其生态演变的影响因素与规律,探寻其生态可持续发展机制,为环洱海区域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等提出可供参考的技术策略。

1.1.2.2 意义

本书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的实例研究,为“十四五”规划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提出可供参考的技术策略,推动云南高原湖泊与传统聚落空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1)从理论意义的角度,洱海作为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人居环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学者们从生态学、环境科学、地质学经济学等角度研究洱海的保护与发展,从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角度研究传统聚落的演变。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探讨洱海与其周边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演变,与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环境生态学的视角,运用分形维数的研究方法,对环洱海区域不同时期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演变进行研究,将生态系统、生态修复、人居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构建本书的研究体系,为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尝试构建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理论模型,为传统聚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www.xing528.com)

(2)从现实意义的角度,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地球环境的脆弱性与各种资源的有限性使人们意识到必须依赖环境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才能使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中国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得到了显著发展。然而,人口、环境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聚落的环境和空间也在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受到影响并发生改变。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成为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形成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3)中国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13]中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14]中提出:对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规划村镇建设、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15]中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保护和恢复乡村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积极开展农村水生态修复,连通河湖水系,恢复河塘行蓄能力,推进退田还湖还湿、退圩退垸还湖;加强对水源涵养区、蓄洪滞涝区、滨河滨湖带的保护。将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与环境生态相结合深入研究,有助于中国当代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空间发展。

(4)环洱海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洱海自古以来便是滇西地区重要的人居环境,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空间(图1.8、图1.9)。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环洱海区域形成了独特的聚落空间。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改善洱海周边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垃圾、污水等环境污染,对环洱海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探讨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与洱海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图1.8 (明代万历年)大理府地图

来源:杨世钰,赵寅松《大理丛书·方志篇(卷一)》

图1.9 洱海西岸传统聚落

来源:Google Earth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