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像
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号季子,清初诗人,吴江松陵(今属江苏苏州)人,七世祖为全孝翁吴璋,六世祖吴洪与五世祖吴山是明代闻名的两代刑部尚书,叔祖吴易为明末抗清将领,其父吴晋锡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吴兆骞少有才名,与华亭(今上海松江)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1657)科场案,吴兆骞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长达二十三年。经友人、内阁中书顾贞观恳求于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后经纳兰性德之父、康熙朝重臣明珠营救,得以赎还。归后三年而卒。吴兆骞在宁古塔期间,开馆授徒,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并创作了百余首边塞诗、抗俄爱国诗及以宁古塔名胜古迹为题材的吟咏诗。其诗作慷慨悲凉,独奏边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著有《秋笳集》。
科场案发生的第二年,即清顺治十五年(1658),吴兆骞被遣戍宁古塔。四年以后,妻子葛氏由家乡吴江出关来伴,在戍期间生了一子四女。此前,吴兆骞接家信后,得知其妻欲来戍所,便在痛苦思念中写下了《念奴娇·家信至有感》一词:“牧羝沙碛。待风鬟、唤作雨工行雨。不是垂虹亭子上,休盼绿杨烟缕。白苇烧残,黄榆吹落,也算相思树。空题裂帛,迢迢南北无路。消受水驿山程,灯昏被冷,梦里偏叨絮。儿女心肠英雄泪,抵死偏萦离绪。锦字闺中,琼枝海上,辛苦随穷戍。柴车冰雪,七香金犊何处?”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吴兆骞(www.xing528.com)
葛氏是在康熙二年(1663)二月初五,风尘仆仆地行了三个多月到达宁古塔,吴兆骞这首词约写在康熙元年(1662)左右。词的上片以塞北大漠的荒凉与家乡吴江的美景对比,词人回想起垂虹亭畔的春天“绿杨烟缕”,是何等的迷人,但现在却身陷宁古塔,天寒地冻,辛苦难挨。垂虹桥上的垂虹亭是家乡风物的代表,“不是垂虹亭子上”之下七句,用一系列形象的语言将戍所的艰苦以及对远隔千里妻子的怀念之情淋漓尽致地挥洒而出,又流露着浓浓的乡思。下片紧接着上片的苦寒与寂寞,“消受水驿山程,灯昏被冷”,现实的寂寞、艰辛驱使词人到梦中去追寻人生的美好,聊以自慰。儿女相思之苦、英雄失意之泪,千转百结,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词人的心灵。
吴兆骞在宁古塔流放二十三年后,竟得以生还。这要归功于他的总角之交顾贞观。此人系江苏无锡人,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入仕为内阁中书,其词与陈维崧、朱彝尊齐名,因而与当时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结为好友,而纳兰性德之父乃是当时康熙朝重臣纳兰明珠。康熙二十年(1681),时年五十一岁的吴兆骞终经顾贞观、纳兰性德、徐乾学、徐元文、宋德宜、徐釚(吴江人,翰林院检讨,徐灵胎之祖父)等戮力营救,醵金两千,以认修工程名义赎罪放还。
是年冬天,吴兆骞入关回到北京,徐乾学设宴为他洗尘。在徐乾学的倡议下,不少人写诗庆贺吴兆骞南还。在这些诗中,好几个人将“垂虹”写入其中。如:因博学鸿词取中而成为翰林的尤侗,在题为《吴汉槎自塞外归,喜赠二首》中吟道:“采莼剩有扁舟在,唱入垂虹百尺潭。”嘉定(今属上海)马陆人、明末清初诗人学者陆元辅在题为《辛酉冬喜汉槎自塞外还燕,次徐健庵先生韵奉赠》中吟道:“赖有高朋敦古义,垂虹依旧听潺湲。”云间(今上海松江)诗人张翼在题为《辛酉子月望后,喜汉槎年长兄入关,和东海夫子原韵八首》中吟道:“重向垂虹桥下过,几年不听此潺湲。”江苏长洲(今苏州吴中区)人、被称为“江东独秀”的宋实颖则填《临江仙》词给吴兆骞,中有句“风景月明如画,延陵文酒相从。武丘箫管照垂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