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像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明代大学士朱国祚曾孙。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博通经史,参加纂修《明史》。康熙四十八年(1709)卒,年八十一。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南朱北王”)。著有《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选《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汪森增补)。
据乾隆《盛湖志》记载,朱彝尊祖居在吴江盛泽三家村,自其祖朱煜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迁往浙江后,其族人仍居住在此村。同时,朱彝尊与吴江周氏是姻亲,他的长女朱颖嫁于吴江周能察。周能察,字以绍,号谨斋,吴江盛泽谢天港人,著有《世经堂遗稿》,年二十九去世。朱颖守节四十六年,雍正元年(1723)有题旌。由于这些原因,加上朱彝尊居住在嘉兴,与吴江近在咫尺,因此浏览吴江方志,记载朱彝尊处颇多,不下四五十处,有为寺观、园林作记题额的,有为吴江文人出书作序的,有为吴江故世名贤撰写墓志铭的。如,清康熙年间吴江人、翰林院检讨徐釚的松风书屋内有丰草亭,就由朱彝尊书额,并为该亭题写了七绝三首。又如,平望人、赠翰林院检讨潘凯及其子潘柽章逝后均由朱彝尊撰写墓志铭。还有吴江的学子就学于朱彝尊,如进士、雍正时翰林院庶吉士李重华,少从长洲张大受游,复学于朱彝尊。
朱彝尊为吴江写的诗词颇多,其中写垂虹桥及周边景观的诗词也有好几首。如,《洞仙歌·吴江晓发》:“澄湖淡月,响渔榔无数。一霎通波拨柔橹。过垂虹亭畔,语鸭桥边,离根绽、点点牵牛花吐。
红楼思此际,谢女檀郎,几处残灯在窗户。随分且欹眠,枕上吴歌,声未了、梦轻重作。也尽胜鞭丝乱山中,听风铎郎当,马头冲雾。”
据载,朱彝尊在顺治、康熙年间多次游苏州,也曾与吴江人徐釚同游。一次,他从嘉兴至苏州,曾留宿吴江。翌日,从吴江晓发过垂虹亭畔、语鸭桥边。词中的“渔榔”,指渔人捕鱼时用以敲船舷、惊鱼入网的长木;“通波”,这里指垂虹桥下的吴淞江,班固《两都赋》中有“与海通波”句,吴淞江东流入海,故称之;“谢女”指晋代谢道韫,“檀郎”指晋代潘岳(小名檀奴),“谢女檀郎”泛指美貌的男女;“随分”,随便、就便之意;“风铎”,即风铃,词中指驿马所系之铃。(www.xing528.com)
清乾隆《盛湖志》载朱彝尊祖居三家村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朱彝尊诗
此词上阕写晨光熹微、尚有淡月挂在天空的舟行情景。通过吴淞江、渔舟的橹声和鸣榔声、垂虹亭、语鸭桥、牵牛花等所见所闻之物象的描绘,呈现了一幅垂虹桥畔的清晨图景。下阕写词人想那红楼上,谢女檀郎们彻夜欢语,此时尚有几处残灯犹存。而自己颇能随遇而安,侧卧船中,时而听到吴歌声声,歌声未息,又昏昏重入梦境。词的最后说舟行胜于山行,在词人旷达的背后,似有着一缕淡淡的愁思。从这首词中可看出朱彝尊对吴江、吴歌、垂虹桥都很熟悉,感到十分亲切,因此写来得心应手。
朱彝尊写垂虹桥周边景物的诗词也是佳句连连。如:《题画送徐检讨还吴江二首》中有句云:“三高祠下水溟蒙,红蓼花香一笛风。”写到了垂虹桥畔的三高祠。《迈陂塘·题顾茂伦〈雪滩濯足图〉》中有句云:“三高绝倒,笑浅菊莎边,闲鸥肌畔,千载有同调。”诗题中的“雪滩”,即是垂虹桥东北侧的钓雪滩;而“顾茂伦”,即是居住在这里的明末诸生顾有孝,词中则又提到了三高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