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的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其七言歌行《圆圆曲》被称为“《长恨歌》第二”,此诗通过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委婉曲折地谴责了吴三桂的叛变行为。全诗巧妙地将吴三桂、陈圆圆同吴王夫差、西施联系起来,同时又运用不少史书典故入诗,从而使诗篇笼罩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诗中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人熟知。
吴伟业像
吴伟业与吴江有着颇深的因缘。据清乾隆《震泽县志》、道光《平望志》记载,吴江平望人王维翰系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贡生,先后任舒城、望江教谕;其女王梦兰,字素芬,工诗,善书,著有《绣余集》,另有《三十六鸳鸯吟舫存稿》二卷,现南京图书馆存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王梦兰的《莺湖竹枝词》:“风吹莺水送郎船,郎去盈盈水一川。恼煞晓钟殊胜寺,搅侬鸳梦未能圆。”在平望广为流传。而这位吴江女诗人便嫁与吴伟业之孙、诸生吴德怡。
清道光《平望志》载王梦兰
清康熙《吴江县志续编》载吴伟业《过吴江有感》诗(www.xing528.com)
浏览吴江方志,吴伟业写垂虹桥的诗虽只见有一首,为刊于清康熙《吴江县志续编》卷十中的五律《过吴江有感》,但此诗影响较广。全诗为:“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这首诗约作于康熙七年(1668)春,吴伟业应友人吴琦之邀请,从家乡太仓前往浙江,途经吴江。首联中的“松陵”,即吴江县治所在;“堤”,指吴江至浙江嘉兴的京杭大运河塘路,界于太湖与吴淞江之间,蜿蜒八十余里。走在黄昏时分的松陵道上,远远望去,这长堤好像要抱住整座县城一样。颔联中的“塔”,指垂虹桥东南堍华严禅寺里的华严塔,仿佛湖势在围绕着它在移动;“桥”,即指被称为“三吴绝景”的垂虹桥,其桥身悠长,似乎有一种淡淡的月痕由它牵引而生。
颈联描述了吴江在赋税重压、战乱摧残之下的萧条景象:市集沉寂,是由于百姓忍受不了重敛苛征,被迫逃亡;江面空阔,是由于行客为了躲避兵火战事,隐身遁迹。尾联中的“廿年”非确定数,应包括清兵南下至写此诗这二十余年的时间;“交旧”即旧友,这包括上面所提到的吴兆骞——此时正流放在宁古塔,吴炎、潘柽章已于前几年因浙江南浔庄廷鑨“明史案”受牵连而同被清廷凌迟于杭州弼教坊;最后一句“把酒叹浮名”,则是吴伟业本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二十三岁时即中明朝进士,前程似锦,而明亡以后,由于“浮名”太盛,被迫出仕清廷,近天命之年时才得以回乡家居,令人深为叹息,只能把酒叹浮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