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藏高原探秘:传奇的圣水八宝山

青藏高原探秘:传奇的圣水八宝山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上周边的群峰峻岭中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这里又被人们称为“八宝山”,就是宝贝很多的意思。这里是通往八宝山的必由之路,怪异的山体号称“虎头岩”。刀劈斧砍的山洞内枯藤缠绕,百花争艳。农历八月的八宝山掠影入冬的八宝山银装素裹沙柳河的河床中有各色被洪水搬来的玉籽,外表光滑细腻,玲珑剔透,拾一块挂在胸前,更有浑朴无成之感。从那以后,沙柳泉成了名副其实的八宝山。

青藏高原探秘:传奇的圣水八宝山

乌兰县城西北角出发,途经国内第二大天然盐湖——柯柯盐场,行程38千米,就到了沙柳泉。因这里有茂密的红柳和一股从地壳深处冒出的泉水而得名。几千年来,这里的群众祖祖辈辈享受着这股清泉的恩惠。加上周边的群峰峻岭中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这里又被人们称为“八宝山”,就是宝贝很多的意思。

这里群山叠嶂,起伏连绵,中间形成一个小盆地,气候温和而湿润,牧草丰盛,土地肥沃,风沙也相对很少,是大漠深处不可多得的生命绿洲。在进入盆地的首段,有两座石灰岩组成的大山,犹如盆地的一座雄伟山门,直冲云端。酸雨将山体腐蚀得千疮百孔,风吹沙凿的石灰岩狼牙般突起。这里是通往八宝山的必由之路,怪异的山体号称“虎头岩”。刀劈斧砍的山洞内枯藤缠绕,百花争艳。顺着山根向上看,更显一线天,阳光透过石隙,撒向盆地,照亮山泉;余晖闪闪,金光灿烂。在山泉的四周,纵横交错的生长着沙漠的忠诚卫士——高原红柳,连绵不断地伸向苍茫戈壁、雪域荒原。茁壮的红柳滋养着草原水土,调节者干燥的空气,人类受益匪浅。它是不可多得的沙漠植被,最恶劣的地方都有它的身影,它的足迹遍布昆仑之巅。

柴达木乃至青海的居民,谁都知道沙柳泉这个象征生命的名字,它因茂密宏伟的红柳而自豪,因清澈见底的甘泉而向往。这股甘泉生于地层深处,有丰富的矿物质以及有利于健康的稀有元素。传说中,仙女在这里抛下了五彩玉瓶,从此沙柳泉的群山中就有了五彩玉石。淡绿色的蛇纹玉、碧绿的丹麻玉、姜黄透白的玉石都十分名贵。它们细腻、坚硬、有光泽、半透明,是雕凿玉器工艺品的上好材料。在沙柳河的鹅卵石内就能找到漂亮的玉籽,大小都有,而且沙柳河内还蕴藏着丰富的沙金。

玉是世间稀有之物,我们的祖先对它们极为崇拜,将它们带在身上作为祛灾辟邪的护身符。在古代先民的墓葬中,出土的古玉种类很多。如红山、大汶口、良渚、半坡、蓝田、仰韶、马厂、安阳以及青海乌兰的文化遗址中都有玉器的发现。

农历八月的八宝山掠影(1980年)

入冬的八宝山银装素裹(1984年5月)

沙柳河的河床中有各色被洪水搬来的玉籽,外表光滑细腻,玲珑剔透,拾一块挂在胸前,更有浑朴无成之感。沙柳河不但有玉石,还有很名贵的红、蓝、紫色电气石,它们都属宝石范畴。每逢大雨过后,从山体的滑坡上,河滩、河床内,只要认真寻找,总会拾到一块红宝石、海蓝宝石、橄榄石绿松石。1978年,一个青年在放羊时,在沙柳河的上游布哈图段拾到一块白色的花岗岩,石头内夹杂着好几块像玉米一样大的红石头、蓝石头,在阳光下发出刺眼的光芒。他觉得很好玩,就顺手拿回家中,摆在毡房内的木柜上。1979年秋,在那达慕大会上,这个青年和我提到,一个从北京来的画家,六十多岁,是专门来高原画画、采风的。那天他在画牦牛吃草,画毡房,画雪山、草地,并来我毡房做客。他看到我拾的那块花石头,也觉得很好看,反复看着,并用水洗了一遍,还用小刀在石头上划着。我给他端上奶茶羊肉。老画家还拉着我和他合影。一个铁架子竖在毡房门口,只听得“咔嚓”一声,说是照好啦,我很高兴,并向他索要照片,老画家说:“哪有这么快呀!得带回西宁冲洗。”接下来,老画家对我说:“小伙子,这块石头从哪里买的?”我说:“不是买的,是在沙柳河拾到的。”老画家思索了一会又说:“小伙子,这块石头卖给我吧,你看怎样?”我不好意思地说:“您若喜欢它,就送给您好啦,咱们做个纪念。”“小伙子,你还是开个价吧,我不能白要你的东西。”我心想,一块花花石头,在河滩拾到的,怎么能卖钱呢?难道这种石头真值钱吗?我干脆给他要50元钱,探探虚实。当时,50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能买五只大精羊呢。我主意已定,并试探性地问老画家:“您若是真想要,就给50块钱吧。如果嫌贵,20元也行啊!”老画家笑了笑,二话没说,从黑色的旅行袋内掏出一沓崭新的人民币,送给我说:“小伙子,收下吧,这是1000元。”我恍惚了一下,心里惴惴不安,问道:“您给我1000元?我没听错吧!”老画家提高嗓门,又重复了一遍:“小伙子,是1000元,你数数吧。”我战战兢兢地接过这么多的钱,并没有清点,只是像洗扑克牌一样,顺着角儿划拉一下,号码都挨着呢。一年后,我听海西地矿局的人讲,这个老画家送来矿检过,确定这块石头中的红石头是上好的石榴石,蓝色的是电气石,这两种石头都是宝石级的矿物。据说,这块石头在北京的古玩市场上,几经倒手,已经变成几十万元啦。从那以后,沙柳泉成了名副其实的八宝山。每逢大雨过后,前来寻宝的人络绎不绝,还没有空手而回的。即便拾不到宝石,也能拾到一些五彩缤纷的玉籽。这些玉石被洪水滚动得玲珑剔透,形状万千,很是好看。

1985年7月5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那天和往常一样,我带上外出的用品驱车前往沙柳泉。沿着古河道行驶60多千米,不但拾到二十几块色彩斑斓的玉籽,还挖到一块至今让人兴奋又胆战的红宝石,不是一颗,而是十几颗拥抱在一起,周围被风化的云母包裹着,很像一块粟米做的年糕上缀满了红豆,闪闪发光。这些红宝石的天然晶面光滑而细嫩,色泽纯正。它们在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山洞里沉睡了不知多少年,问世的今天,又给人们带来一连串的不解之谜!当天中午,我坐在山的半坡一个天然土台上,阳光普照,一览群山让人心旷神怡。不无遐想的我掏出一个苹果,削掉外皮,解着口渴,随手将苹果皮丢在脚下的水沟里。就在这时,不知从哪里蹿出一条高原蜥蜴,这种大个头的蜥蜴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腹圆而扁,尾巴又粗又短,四肢肌肉特别发达,有30厘米长。它偷偷爬过来,张开粗糙扁平的蛤蟆嘴,咬住一块苹果皮,脖子一伸整片吞下,接着又咬起一片。这时候,我有意抛去一块苹果,这一掷,受惊的蜥蜴回头就跑,我悄悄地盯住它的去向,上了膛的小口径步枪揣在手上,以防万一。

古印:受命于天,吉寿永昌。

这只蜥蜴一路向下爬去,一直爬到沙柳河南山根的古河道旁。在紧贴山根处,曾经强大的水流在此形成一个牛耳状漩涡,洪水在此绕了一个大弯,向着山根的岩石冲去。久而久之,山根的岩石被挖了进去,形成一个半地下状山洞,洞穴周边长着粗壮的野藤和黄三刺,下垂的野藤和灌木又将洞口遮得严严实实。成熟的白刺果,红彤彤地一串接着一串,如同一堵篱笆墙。这只蜥蜴突然在洞边停下来,扠开四肢,鼓起扁平的肚皮,跷起的尾巴,鼓起的眼睛张望着四周,着实滑稽可笑。它这是干什么?像是要和谁拼命似的。我只顾看蜥蜴笨拙的举止,根本没发现前面发生了什么。近前一瞧,天啊!一条鸡蛋粗细的白肚灰背毒蛇,盘作一团,高高的仰起头,嘴里吐着红色的舌头,像弹簧般伸出缩回,尾部还搭在古藤上。蛇的颜色和古藤一模一样,如果不是蛇的舌头在抽动,绝对发现不了它的存在。惊魂稍定的我眼看着巨蛇一声不响地向蜥蜴爬去。此时,蜥蜴丝毫没动,仍高抬着头,同样吐着舌头。逐步接近蜥蜴的巨蛇哪里知道,它面前的对手要比自己强大若干倍呢!我看得仔细,眼前一场生死搏斗即将展开。巨蛇张开血盆大口,扎扎实实地咬住蜥蜴粗糙的脖子,毒蛇拼命摇头摆尾隆起脖颈的肌肉,用尽全身力气向蜥蜴注射毒液,企图将蜥蜴置于死地。可蜥蜴连眼皮都没眨一下,没当回事般地一动不动,任凭毒蛇怎样反复攻击,权当给自己搔痒,根本不屑一顾。

十几分钟过去啦,毒蛇用尽全身解数,对蜥蜴奈何不得,只好知趣地离去。可到嘴的美餐,哪能让它溜走,温顺的蜥蜴慢慢抬起头,不慌不忙地张开巨口,拦腰将毒蛇衔了起来。毒蛇拼命挣扎,头尾不停地左右摇摆,企图摆脱险境,可都无济于事。虽然蛇的尾部死死缠住蜥蜴的脖子,但为时已晚,它早就被蜥蜴咬碎了脊椎骨,整个身躯瘫软下来。毒蛇的尾部随着躯体的摇动落入地面。这时,蜥蜴的头部左右摇摆,知道毒蛇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开始享受美餐。我怎么也没想到,比蜥蜴大许多的巨蛇,竟然一段一段被蜥蜴吞进腹中。本来就笨拙的蜥蜴,现在又鼓起圆圆的肚皮,连爬行都很困难啦。(www.xing528.com)

目不转睛的我被刚才的打斗场面看得惊心动魄。蜥蜴慢慢地爬到洞穴旁,突然又停了下来,并转身向另一个洞爬去。敏感的我立刻意识到洞内有潜在的危险,为什么蜥蜴爬到洞口又转向了呢?高度警惕的我仔细搜索山洞内的动静。我用小口径的枪管拨开杂草枯藤。好家伙!一条更大的毒蛇瘟神般守住洞口,尾部仍搭在枯藤上,眼睛发出蓝色的光,嘴里还嘘嘘有声地吐着白气。这凶煞般的举动,足够让人退避三舍。借助透过洞穴的微光细看,我的天呀!这还是个蛇洞,能分辨出的最少得有七八条蛇。我瞄准把门的巨蛇,扣动了扳机,小口径的子弹在洞口炸响,只听一阵骚动,从洞中呼啦啦地飞出很多蝙蝠。这是高原吸血蝠,专吸动物鲜血以维持生命。别看它们个头儿不大,像麻雀一样,可都长着一对像老鼠一样坚硬的门牙。它们的毒液能麻痹动物的神经,从而达到吸食动物血液的目的,动物并没有疼痛和反抗,任凭它们吸饱后扬长而去。它们白天藏匿在洞内,傍晚外出觅食,像幽灵般在牛羊群内穿行。当然,它们也攻击人类,要特别小心。

一阵骚动过后,眼看着把门的巨蛇拖着受伤的身躯爬得不知去向。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明明是击中了,怎么就不见了呢?一种莫须有的疑惑顿时涌向心头。不死心的我开始搜查山洞,结果开始看到的洞内的蛇也都不见了踪影,竟变成了几块石头摆在洞内。是我看花了眼,还是一时走了神,怎么会是这样呢!明明是蛇,现在成了石头!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这太不可思议啦。既然这样,好奇的我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我立刻拔出腰刀,扎紧裤脚和衣扣。又一次斜着身钻进山洞,除了严防毒蛇攻击外,还要提防吸血蝠的偷袭。小心翼翼的我开始清理洞内岩石,洞穴越清越大,还发现了一些小洞,通向洞穴的四周。我立刻警觉起来,这些小洞才是毒蛇藏身的地方。为了防止万一,我又戴上白线手套,用石子将穴内小洞都塞紧,严防毒蛇出来,然后开始清理洞内的白沙。结果,我发现洞内底部是一层坚硬的石板,当清理到石板中央时,发现这里有一个漏斗状的凹槽。我分析这可能是个洞,继续用食指探测着,突然感到有一个凹凸不平的硬物,将我的手指刺痛了。神经高度紧张的我触电般地赶忙抽回手指,跳出洞穴,以为是毒蛇咬伤了我,我赶快用水冲洗手指,检查伤口,并准备用刀片切开伤口排毒。可仔细一看,一点儿伤口也没有,到底是什么东西刺痛我呢?既然不是毒蛇咬伤,我的胆子更大啦。石板中央凹陷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再用手去掏,还是被刺痛了,挖不出来,随后我摸了一把木柄改锥,插在石板的中央凹处用力一撬,撬出一块像是脱模而出的铸造物,滚到我的脚下,发出红色的光芒。我惊呆了,半天才回过神来,这是地地道道的红宝石。

对于这意外的发现,我不知是惊是喜。仔细审视着这块宝石,是什么人、什么原因存放在这里的呢?一连串的大惑不解涌向心头。是古代的珠宝商人遭遇土匪的抢劫,慌乱中将装宝石的袋子藏在这里,然后商人或是遭到不测,或是忘记了方位。抑或是山洪暴发,冲翻了谁家的百宝箱,其中一袋宝石被洪水带到这里。要不就是大自然的浪淘沙,将原生矿体中分解出的宝石搬运到这里,最后沉积在这个洞穴中的。更奇妙的,还是蜥蜴指路,难道这是巧合吗?如果没有蜥蜴的指引和我好奇的探索,根本不可能发现它的存在。否则,谁能会知道在这人迹罕至的戈壁,一堆枯藤败叶下的秘密呢。很显然,洞穴是毒蛇的老窝,以吸血蝠为食,枯藤内寄居着昆虫,吸血蝙蝠除吸血外,还偏爱昆虫,而这里最大的生态统治者,则是貌不惊人的蜥蜴。它与藏宝的洞穴为邻,制约着毒蛇群体的兴衰,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蜥蜴厚厚的皮肤如同铠甲一般,毒蛇的牙齿不可能穿透它,万一被刺穿,蜥蜴还有强大的免疫系统,仍会安然无恙的。

自从发现了石榴籽石,我对大自然有了一种更加特殊的认识。它太奇妙啦!大自然时时吸引着我的一颗好奇之心,我先后又发现了碌砫石、冰洲石、方解石、电气石、绿松石。它们美妙的晶体蕴藏着迷人的色彩,是人类绘制不出来的。大自然创造的美才是最真实的美,聪明的人们,任你如何精心构思,细心雕琢,都不能战胜它。自然之美,是浑然天成的美,返璞归真的美,是真正的美,独一无二的美。在人们都爱美的今天,我除了热爱天然奇根之美以外,又和天然岩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我收集了3—5厘米微型金属矿物标本、非金属矿物标本三百多种。它们给我的高原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同时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才智,陶冶了情操,充实了生活,它们成为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1990年5月25日,我再一次来到沙柳泉。整个大地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70千米的山路早就被摩托车抛在身后,惊动的褐色山兔在厚厚的积雪里跳起了芭蕾舞,屁股一撅一跳的,在白雪皑皑的高原上,显得尤其突出,最后钻进沙柳丛中。红红的沙柳不单是小动物们抵御风寒的庇护所,同时也是各种草食动物的餐厅。

摩托车一路搅起的白雪被抛向半空,又软绵绵地飘落下来。接踵而来的是一幕轻纱缭绕、缓缓升起的白气,笼罩着河边的山石。红柳,随着山风,时隐时现。这就是沙柳泉的地热,被潺潺涌出的泉水带到了地面。只有在这个季节才能欣赏到如此缥缈漫舞的美景,而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泉水30度左右,可随意沐浴,就地取暖和就餐,享受着原野的真谛。结了冰的五香牛肉和苹果放在密封的塑料袋内,送入水中,稍等片刻即能食用。吃饱喝足后,我向着去年发现电气石的南山六道沟前进。

一路敲着可疑的岩石,我在六道沟发现了一个不小的奇迹。在距沟底约40厘米的地方,有一长条凸出的岩石,扁平整齐,有20厘米厚。这块岩石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其他的岩石都随着风化而没去楞角,有的还凹陷下去,但这块岩石如鹤立鸡群般令人瞩目。我抡起铁锤狠狠地砸下去,岩石安然无恙,并发出金属般的声音。它表面很厚的一层黄色沉淀物被砸落,露出鲜艳的翠绿色,更像切开的哈密瓜,嫩得水灵,绿得俊俏。不用说,这一定是原生玉石矿床。河滩内的小块玉籽,就是在远古时代,由于地壳移动,挤碎的玉石顺着山洪带入河床,但多数是小块,今天见到这样大的一块天然玉石,真是令人喜出望外,我高兴得几乎蹦了起来!为了保护好这个矿点,我调和了一些黄泥,把暴露地表的玉石掩盖起来,并栽上了草皮。

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对暴露于地表的玉石用打扦式的膨胀法采出了200千克的玉石,大块的有10千克,小块的也有5千克以上。从那以后,为了严防乱采乱挖,地方政府还将通往沙柳泉唯一的路挖断了,禁止大小车辆通行,并在泉边搭起帐篷,派人守护。不过,最终也没能阻止人们无序开采。现在回忆起来,真是追悔莫及。

西北“趣墨”山水画(八) 孔昭金创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