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易》漸卦爻辞校释及卦象解读

《周易》漸卦爻辞校释及卦象解读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博簡作“”,濮茅左據上博簡之六二、九三爻辭中均作“漸”,推測卦名用字“同‘漸’字”。[1]其釋最合漸卦卦象。又,艮爲陽卦,巽爲女卦,一男一女,所以“女歸,吉”。但《彖傳》釋“漸”卦是從“女歸”開始,以爲嫁娶過程有諸多禮節,循禮節漸次而進則婚姻可成,所以名爲“漸”。漸卦中艮在下,據《筮法》記載,艮五行爲水,而巽又有木象。

《周易》漸卦爻辞校释及卦象解读

  漸:女歸,吉,利貞。

【異文】

“漸”,《别卦》作“”,整理者認爲與“漸”字讀音相近。上博簡作“”,濮茅左據上博簡之六二、九三爻辭中均作“漸”,推測卦名用字“同‘漸’字”。其説可從。“歸”,上博簡作“”,與“歸”字同。

【易傳】

《彖》曰: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止而巽,動不窮也。

《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序卦》曰: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

【釋義】

卦象艮下巽上,艮爲山,巽爲木,是山上之木。山上之木,遠望之層層疊疊,隨山勢漸次而升,直至山巔之木,秀於崇山峻嶺之間。孔穎達云:“木生山上,因山而高,非是從下忽高,故是‘漸’義也。”[1]其釋最合漸卦卦象。又,艮爲陽卦,巽爲女卦,一男一女,所以“女歸,吉”。既然是吉,當然就是“利貞”。

但《彖傳》釋“漸”卦是從“女歸”開始,以爲嫁娶過程有諸多禮節,循禮節漸次而進則婚姻可成,所以名爲“漸”。《象傳》則由“漸”聯想到德性的養成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无咎。

【異文】

爻辭中諸“鴻”字,上博簡、帛書、漢石經均作“”,與“鴻”字同。“干”,帛書作“淵”,上博簡作“”,當釋作“澗”[2]。荀爽曰:“干,山間澗水也。”後王肅亦同此釋[3],是將“干”讀爲“澗”。“干”“澗”以及帛書的“淵”音義皆近,故相通用,此處當依今本作“干”。“小”,上博簡作“少”。“厲”,上博簡作“”,帛書作“癘”。《易經》中有許多“厲”字,帛書多作“厲”,此處獨作“癘”,似乎不同於他處,或許是指疾疫。“无咎”,上博簡作“不冬”,與帛書本、今本均不同。夬九四有“聞言不信”,上博簡作“聞言不冬”,是上博簡的“不冬”有時相當於今本的“不信”。因此,疑上博簡此處本作“聞言不信”。

【易傳】

《象》曰:“小子”之厲,義无咎也。

【釋義】

鴻是水鳥,諸爻所述是鴻在不同的地方覓食和活動,從初爻到上爻,大致有離河越來越遠,地勢越來越高的變化。干,水畔,離水最近,地勢最低,與初六爻位最符。“小子厲”,小子有危險。有言,即有言語上的糾紛。

漸卦中艮在下,據《筮法》記載,艮五行爲水,而巽又有木象。初六在艮卦之下,最近水,故“鴻漸于干”。六四是巽卦下爻,在木之象,是以“鴻漸于木”。

六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

【異文】

“磐”,上博簡作“”,帛書作“坂”,漢石經作“般”。《史記·孝武本紀》《史記·封禪書》和《漢書·郊祀志上》均引作“鴻漸于般”[4],與漢石經同。《京氏易傳》引《易》則與今本同[5]。“磐”“”“坂”“般”四字讀音相近,雖可通,但意義有别。帛書與上博簡當是同一字,與“阪”字同,漢石經則與今本相同,“般”應讀作“磐”。考慮到九三爻是“陸”,則六二時鴻的活動地點當在澗水和陸之間,因此當作“阪”爲宜,漢代作品及漢石經作“般”“磐”均係通假而誤。《詩·秦風·車鄰》:“阪有漆,濕有栗。”濕即隰,低濕之地,正與“干”相類。初六爲“干”,六二則爲“阪”,像《詩經》以“阪”“隰”相對一樣。王引之以爲今本“磐”當讀爲“般”,義爲阪[6]。帛書和上博簡正可爲其證明。“飲食”,上博簡作“酓飤”,前一個字是“飮”字古文。帛書作“酒食”,“酒”可能是從“酓”字下部“酉”訛變而成。“衎衎”,上博簡作“”,帛書、漢石經作“衍衍”。文獻中“衎”與“侃”、“侃”與“愆”是兩組并不少見的異文[7],郝懿行更謂“衎”通作“侃”[8]。而“愆”从“衍”得聲,上博簡用字从“侃”得聲。因此,三古本之異文當從今本讀爲“衎衎”。

【易傳】

《象》曰:“飲食衎衎”,不素飽也。

【釋義】

阪,斜坡。衎衎,快樂閑適的樣子。“鴻漸于阪,飲食衎衎”,鴻漸漸上到澗水旁的斜坡上,悠閑自得地覓食。《象傳》的“不素飽也”,孔穎達云:“素,故也。故無禄養,今日得之,故願莫先焉。”[9]

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利禦寇。

【異文】

“陸”,上博簡作“”,與“陸”字同。“孕”,帛書、《衷》均作“繩”,《釋文》:“荀作乘。”“繩”與“乘”讀音相同,與“孕”讀音相近。“孕”字後上博簡有“而”字。“育”,帛書作“”,與“育”音近可通[10]。“禦”,帛書作“所”,與“禦”音近可通。

【易傳】

《象》曰:“夫征不復”,離群醜也。“婦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釋義】

陸,當依馬融釋:“山上高平曰陸。”[11]“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如《詩·豳風·九罭》云:“鴻飛遵陸,公歸不復。”可知這是古代依鴻雁之行爲而行占卜的習俗。“婦孕不育”,婦女雖然懷孕,但却不能順利生育。這與征戰不歸是相類的,都是事情有始無終。出征既是凶,當然衹能“利禦寇”,即衹宜防禦敵人來犯,不宜主動進攻。

鴻是一種候鳥,隨季節遷徙。在《詩經》中,有由鴻而述及征夫的句子,如《小雅·鴻雁》:“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又有由鴻而及歸來,如《豳風·九罭》:“鴻飛遵渚,公歸無所,於女信處。鴻飛遵陸,公歸不復,於女信宿。”所以,鴻在古代詩歌中與思念主題相關,在卦爻辭中也是如此。

六四:鴻漸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異文】

“或得其桷”,帛書作“或直亓寇彀”。“直”與“得”旁紐疊韻,此處宜讀爲“得”。“彀”字之釋從陳劍意見,他綜合侯乃峰、秦倞等人意見,頗可信從[12]。“桷”字見紐屋部,“寇”字溪紐侯部,兩字聲韻皆相近。“彀”字亦是見紐屋部,與“桷”字聲韻相同。從上文“鴻漸于木”看,作“桷”字較合適。“寇”“彀”二字確有可能像秦倞所推測,是帛書誤合二本而成,或因音近而誤衍一字[13]

【易傳】(www.xing528.com)

《象》曰:“或得其桷”,順以巽也。

【釋義】

虞翻:“桷,椽也,方者謂之‘桷’。”[14]桷是承接屋面或瓦片的木條,“或得其桷”,是比喻鴻雁飛到林中,宿於樹枝之間。得桷衹是一個比喻。水鳥常宿於河邊樹林間,並非衹宿於河岸。由於六四到上九成巽卦,且鴻雁飛入林中是順樹木之勢而宿,所以《象傳》説“順以巽也”。

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異文】

“孕”,帛書作“繩”。

【易傳】

《象》曰:“終莫之勝,吉”,得所願也。

【釋義】

陵,一般釋爲山陵,或土丘。如果是這樣的話,則“鴻漸于陵”與“鴻漸于木”就差不多了。疑陵或指墳墓。墳墓是祖先之葬地,鴻是水鳥,而墳墓通常離河較遠,鴻出現在墓地當是異常現象,故以之占卜。陵又有上升義,引申之則有欺侮義。依此看,勝當通乘,欺陵也。“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婦女三年没有懷孕,並没有因此被夫家欺凌,如此當然是“吉”。被人欺凌並非人之所願,所以《象傳》釋“終莫之勝”爲“得所願也”。

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爲儀,吉。

【異文】

“儀”,帛書作“宜”,讀爲“儀”。

【易傳】

《象》曰:“其羽可用爲儀,吉”,不可亂也。

【釋義】

胡瑗:“今考於經文,‘陸’字當爲‘逵’字,蓋典籍傳文字體相類而録之誤也。逵者,雲路也,言鴻之飛高至於雲路。”[15]程頤從胡瑗作“逵”,並引申至人事[16]。按,上九與九三皆爲陽爻,且吉凶不同,似不宜都爲“鴻漸于陸”。胡瑗以爲作“逵”字,並釋作“雲路”(鴻雁是飛禽,對它們而言,“大道”就是天空,所以胡瑗認爲“鴻漸于逵”是一個比喻)。“陸”與“逵”同聲符,理可通假,胡瑗之説或可信從。

“其羽可用爲儀”,是説鴻雁羽毛光潔亮麗,堪可用於禮儀。見到漂亮的鳥令人心情愉悦,不像見到通體漆黑的烏鴉或面貌可怕的猫頭鷹而使人心生厭惡,所以是吉利的。

【注释】

[1]孔穎達:《周易正義》,載《儒藏》精華編第二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74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04頁。

[3]荀爽:《周易注》,《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80頁。王肅:《周易注》,《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589頁。

[4]司馬遷:《史記》卷十二,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中華書局,2014年,第589頁;卷二十八,第1671頁。《漢書》卷二十五上,中華書局,1962年,第1224頁。

[5]京房:《京氏易傳》,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4頁。

[6]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0頁。

[7]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第710頁。

[8]郝懿行:《爾雅義疏》,王其和、吴慶峰、張金霞點校,中華書局,2017年,第26頁。

[9]孔穎達:《周易正義》,載《儒藏》精華編第二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74頁。

[10]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中華書局,2014年,第37頁。

[11]馬融:《周易注》,《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42頁。

[12]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中華書局,2014年,第37頁。

[13]秦倞:《利用出土文獻校讀〈周易〉經文》,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85頁。

[14]虞翻:《周易注》,《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502頁。

[15]胡瑗:《周易口義》,《儒藏》精華編第三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95頁。

[16]程頤:《周易程氏傳》,中華書局,2011年,第309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