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亨。小利有攸往。
【異文】
“賁”,《别卦》作“”,下所从“”,後來俗寫作“繁”。帛書在“有攸往”前殘缺,但從爻辭可知當作“蘩”,帛書卦名用字與《别卦》實有較近關係。“賁”屬幫紐文部,“蘩”則是並紐元部,聲韻皆近,故可相通。《説文·糸部》:“,馬髦飾也。”此與“賁”爲文飾義近。《釋文》:“傅氏云:賁,古斑字,文章皃。鄭云:變也,文飾之皃。王肅符文反,云:有文飾,黄白色。”李富孫:“古或以賁爲斑字,賁、斑又聲相近。”“攸”,阜簡作“”。《一切經音義》引作“亨。小利,利有攸往”[1],當衍“利”字。唐石經則在“利”字下旁添“貞”字,其《象傳》中仍引作“小利有攸往”。南宋初刻本作“小利有攸往”。卦爻辭中“小利有攸往”僅此一見,而“小利貞”則可見於遯和既濟兩卦卦辭。“小利”在卦爻辭亦不見,“有攸往”在卦爻辭中出現時,不是與“利”“勿用”等組成短句,就是在後面跟“无吉”“見凶”一類占辭。因此,疑本作“小利貞,利有攸往”。又或者本作“不利有攸往”,“不”訛爲“小”。目前無别本依據,故存疑不改。
【易傳】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2]。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獄。
《序卦》曰: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
【釋義】
卦象中的離當爲日象,王廙云:“夫山之爲體,層峰峻嶺,岩巒峭麗參差,被日光照耀,如以雕飾而見文章。”[3]賁卦卦象日在山下,此宜爲日出和日落景象。清晨時太陽從東方的山口升起,朦朧晨曦下的山峰明暗分明,猶如被上紋飾。黄昏時太陽從西方的山口落下,綺麗晚霞下的山峰好似塗上金黄色,同樣猶似被上紋飾。賁,文飾也。卦象很多來源於古人的生活經驗,日在山下爲文飾即是此類。陳鼓應以爲:“賁卦象太陽落山,其爲黄昏取婦之時。《説文》:‘婚,婦嫁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婚通作昏,《太玄·内》‘昏者,親迎之時也’。李鏡池《周易通義》説賁卦講的是對偶婚迎親的故事[4],可從。賁卦象黄昏迎親,而婚慶必有彩飾,故賁有文飾之義。”[5]婚,古作昏。而昏又有黄昏義,黄昏日落,山體似有紋飾,所以名卦爲賁。
離爲陰卦,艮爲陽卦,兩者相疊,陰陽交通,故有“亨”。小,稍微。“小利有攸往”,即稍利於出行。
對於卦象的解釋,《彖傳》是由兩卦陰、陽不同切入,《象傳》是從火在山下,有焚山之象的角度切入。山近於火極度危險,火蔓延速度極快。“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獄”强調謹慎行事,速作裁斷就是從山下有火的危險景象引申而來的。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異文】
“趾”,阜簡作“止”,《釋文》:“一本作止,鄭云:‘趾,足也。’”按,今本的“趾”字,在帛書中常作“止”,如“艮其趾”作“艮其止”。今本經過漢人整理,許多古文字形未得保留。“車”,漢石經作“轝”,《釋文》:“音居。鄭、張本作輿,從漢時始有居音。”“轝”,係“輿”字異體。“舍車而徒”,《一切經音義》引作“捨車而塗”[6],“塗”當讀爲“徒”,“舍”“捨”是古今字。
【易傳】
《象》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釋義】
趾,足也。“賁其趾”,文飾足部,打扮脚。舍,捨也。“舍車而徒”,放棄乘車而徒步。《象傳》云“義弗乘也”,即不宜乘車。按《象傳》的意思,“舍車而徒”是依禮下車,徒步前行。
從六四爻“賁如皤如,白馬翰如”看,初至四爻所描述的也許是裝飾馬匹。趾或指馬脚。馬脚裝飾後不忍騎乘,故有“舍車而徒”的做法。六二的“須”或指馬鬃。《周禮·秋官·冥氏》:“若得其獸,則獻其皮、革、齒、須、備。”所謂“須”或指野獸的鬍鬚、鬃毛之類。九三“賁如濡如”是馬匹裝飾妥當後的效果。這樣理解的話,從初爻到四爻都是描寫裝飾馬匹。
六二:賁其須。
【異文】
“賁”,帛書作“蘩”。吕祖謙引《晁氏易》云:“須與歸妹六三同,今文作嬬,賤妾也。”[7]李富孫案:“輔嗣注須如字,嬬與須音同,據諸家説,是須爲假借字。《説文》:‘嬬,一曰下妻也。’故荀、陸訓爲妾。”
【易傳】
《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釋義】
“須”有可能指馬的鬃毛,參見初九下【釋義】。古代馬飾中有“繁纓”“左纛”,都會用到馬鬃、氂牛尾一類的東西。“賁其須”或指將“繁纓”等馬飾安裝好。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異文】
兩“如”字,帛書均作“茹”。
【易傳】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釋義】
濡,當與《詩·小雅·皇皇者華》“六轡如濡”之“濡”同義,潤澤之貌。九三承初九、六二而來,是形容打扮妥當之後的樣子。“永貞吉”,永遠長久的正命、吉利。(www.xing528.com)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異文】
三“如”字,帛書均作“茹”,通假。“皤”,帛書作“蕃”,阜簡作“魄”,《釋文》:“鄭、陸作燔,音煩,荀作波。”黄焯云:“燔,宋本同,十行本作蟠,閩本作膰,盧本改作蹯,寫本脱。”“蟠”“燔”“膰”諸字均从“番”得聲,故可相通,均讀爲“皤”。“魄”屬滂紐鐸部,“皤”是並紐歌部,兩字旁紐,讀音或相近。“翰”,帛書作“榦”,與“翰”旁紐疊韻,故可相通。“婚媾”,帛書作“閩詬”,讀爲“婚媾”。
【易傳】
《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无尤也。
【釋義】
皤,《説文·白部》:“老人白也。”又,孔穎達疏云:“皤是素白之色。”“賁如皤如”是形容白馬裝飾好後的樣子。翰,高飛也。“白馬翰如”,當是説白馬飛奔的樣子。李鏡池引《詩經》云:“《詩·常武》:‘如飛如翰。’翰从羽,義同於飛。”[8]按,翰有飛義,在古書中較常見,如中孚“翰音登于天”,《詩·小雅·小宛》:“宛彼鳴鳩,翰飛戾天。”正是因爲白馬飛奔,有似作戰,所以後文纔説“匪寇婚媾”,指出不是去作戰而是去迎親。《小雅·白駒》有“皎皎白駒,賁然來思”,其義可與此條爻辭相參看。
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異文】
“賁”,《釋文》:“黄本賁作世。”李富孫:“或賁省脱下貝之訛。”“戔戔”,《釋文》:“《子夏傳》作殘殘。”宋翔鳳云:“戔音在干反,正同殘音。蓋古文作戔,博士易作殘字,亦通用。《説文》四篇下:殘,賤也,从歺,戔聲。又十二篇下:戔,賊也,从二戈。《周書》曰‘戔戔巧言’。古文《易》《書》並作戔而異其讀。”[9]“帛”,帛書作“白”,“帛”从“白”得聲,故“白”可通作“帛”。“吝”,帛書作“閵”,伯2530作“”,係“吝”字俗體。
【易傳】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釋義】
因上爲艮卦,故丘當指山丘,所謂“丘園”即依山坡而建,或近於山坡的園圃。園圃在庭院之外,今“賁于丘園”,足見裝飾範圍之大。束,縛也。束帛是捆縛在一起的帛,因此,“戔戔”當從馬融釋:“戔戔,委積貌。”[10]“束帛戔戔”是描寫帛成束成束地堆積在裝飾好的丘園裏。按禮儀,束帛這類物件不宜堆放在園圃裏,而應在庭院中,所以爻辭説“吝”。但六五爻位極佳,所以最終仍是吉利的。《象傳》“有喜也”,是説爻辭描寫的當是喜慶場面。
上九:白賁,无咎。
【易傳】
《象》曰:“白賁,无咎”,上得志也。
【釋義】
白賁,以白色來裝飾。賁卦之上九已達極致,也是轉變之際,所以説“白賁”,猶“至樂無聲”之類,故王弼説:“處飾之終,飾終反素,故任其質素,不勞文飾而‘无咎’也。以白爲飾而无憂患,得志者也。”[11]《象傳》説“上得志也”,是因爲上九爲陽爻,在六五陰爻之上,陽乘陰,故可謂得志。反之,陰乘陰,或陽乘陽均不可得志,如同人上九在九五之,《象傳》云“志未得也”;謙上六在六五之上,《象傳》云“志未得也”;觀上九在九五上,《象傳》云“志未平也”。困卦九五《象傳》云“志未得也”,是因爲“劓刖”是刑罰,是困境。
【注释】
[1]李吉東:《〈一切經音義〉中所見的幾處〈周易〉經文異文》,《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
[2]王弼注云:“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之文也。”觀其意,“天文也”前似脱“剛柔交錯”一句。
[3]王廙:《周易注》,《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05頁。
[4]李鏡池:《周易通義》,中華書局,1981年,第45—46頁。
[5]陳鼓應、趙建偉:《周易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10頁。
[6]李吉東:《〈一切經音義〉中所見的幾處〈周易〉經文異文》,《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
[7]吕祖謙:《古易音訓》,載《續修四庫全書》總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5頁。
[8]李鏡池:《周易通義》,中華書局,1981年,第46頁。
[9]宋翔鳳:《周易考異》,載《續修四庫全書》總第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89頁。
[10]馬融:《周易傳》,《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36頁。
[11]王弼:《周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728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