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亨。君子有終。
【異文】
“謙”,上博簡作“”。據帛書爻辭,帛書卦名當寫作“嗛”。《二三子問》亦作“嗛”,《衷》作“兼”或“嗛”,《繆和》作“溓”或“嗛”。《漢書·藝文志》引作“嗛”[1],《釋文》:“子夏作嗛,云:嗛,謙也。”“嗛”“溓”,均讀爲“謙”。“亨”,上博簡作“卿”,《繆和》作“亯”。
【易傳】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序卦》曰: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釋義】
卦象艮下坤上,本來拔地而起之山反而在地之下,是爲謙卑。劉表釋此卦象最好:“地中有山,以高下下,故曰‘謙’。謙之爲道,降己升人。山本地上,今居地中,亦降體之義,故爲謙象也。”[2]《彖傳》全從“謙”字出發,落脚於“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這是以實用、功利的眼光看“謙”。《象傳》則不同於此,全從“地中有山”的卦象出發,挖掘出“稱物平施”的治世哲理。山中林木參天,百獸叢聚,物産豐富,但地可容之。除山之外,爲地所容者還有荒野戈壁,亂石鹽鹼等極度貧瘠者。在地之中,所有這一切雖然多寡懸殊,但都和諧共存。這就是地道多寡互補的結果。所以,《象傳》從謙卦卦象及其卦名推闡出“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的哲理。裒,减少,“裒多益寡”與老子的“損有餘而補不足”是同樣的道理。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異文】
“謙謙”,上博簡用字同卦名,但不重。帛書作“嗛嗛”、《繆和》作“嗛嗛”。“用”,上博簡作“甬”,讀爲“用”。
【易傳】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釋義】
程頤:“初六以柔順處謙,又居一卦之下,爲自處卑下之至,謙而又謙也,故曰謙謙。”[3]是“謙謙”生自爻象,初六性本柔順,處在謙卦,又在最下,所以許之“謙謙君子”。
繼而言“用涉大川,吉”。高亨對此條爻辭的解釋頗可借鑒:“謙謙”者,謙而又謙也。自矜善射,多死於矢。自矜善戰,多死於兵。自矜善涉,多死於水。若臨大川而惕栗,操巨舟而戒慎,則無沈溺之患,故曰“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4]。
另外,《左傳》宣公十二年記晉軍渡河:“先濟者有賞,中軍、下軍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千軍萬馬争渡,相互争奪船隻,甚至兵戎相見,導致許多人的手指被砍斷,掉落在船中。這就是渡河時不互相謙讓的極端情况,可用作解讀謙卦初六的事例。
六二:鳴謙,貞吉。
【異文】
“謙”,《衷》作“嗛”。
【易傳】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釋義】
王弼:“鳴者,聲名聞之謂也。”[5]此爲謙卦第二爻,居位漸高,爲人所知。相對於初六“謙謙”的遁世無悶,六二居初六之上,以謙而有其名,故謂之“鳴謙”,雖然有名,但仍能謙遜。貞吉,守正堅固則吉。
六二居内卦中位,所以《象傳》説“中心得也”,以爲六二之鳴謙是發自肺腑,而非虚張聲勢。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異文】
“謙”,帛書《繫辭》作“溓”,《二三子問》《繆和》作“嗛”。
【易傳】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釋義】
所謂“勞”,猶如乾九三之“終日乾乾,夕惕若厲”。九爲陽爻,性本剛健,又居謙卦三位,是以稱爲“勞謙”。勞而有功,但仍謙卑處之,所以“君子有終,吉”。《象傳》説“萬民服也”,仍是從九三的爻象詮釋出來的。居位高,且是陽爻,故以爲有君王之象。
六四:无不利,撝謙。
【異文】
“撝”,上博簡作“”,讀爲“撝”。帛書作“譌”,亦宜讀爲“撝”。《釋文》云:“指撝也,義與麾同。《書》云‘右秉白旄以麾’是也,馬云:撝猶離也。鄭讀爲宣。”吕祖謙引《晁氏易》云:“京作揮。”[6]
【易傳】
《象》曰:“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釋義】
此爻“撝”字難解,諸家釋義紛呈,不盡相同。《子夏易傳》:“撝謙,化謙也。”[7]京房:“上下皆通曰撝謙。”[8]馬融:“撝,猶離也。”[9]荀爽:“撝,猶舉也。”[10]王弼:“指撝皆謙,不違則也。”[11]胡瑗:“撝,謂指揮之間皆謙也。”[12]程頤:“撝,施布之象,如人手之撝也。動息進退,必施其謙,蓋居多懼之地,又在賢臣之上故也。”[13]高亨:“撝疑當讀作爲。同聲系,古通用。……撝謙即爲謙。有施於人,而無居德之心,伐德之言,是爲撝謙。”[14]
疑“撝”當讀wéi,佐助之意。《太玄·玄數》:“事貌、用恭、撝肅。”范望注:“撝,猶佐也。《尚書》五事:一曰貌,貌曰恭,恭作肅,肅敬以佐恭也。”[15]吴汝綸據此爲訓,並認爲:“卦以九三爲君,四云佐者,佐三也,以陰佐陽,所謂‘不違則’也。”[16]《易》常以五爻爲君,一般不以三爻爲君。從爻象看,謙卦六四陰柔居四位,近五爻,是五爻之辅佐。《象傳》言“不違則也”,是就四位懷有憂懼的角度發論的。心有憂懼,佐以謙恭,自是“不違則也”。(www.xing528.com)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異文】
“富”,上博簡作“”,是異體字。“鄰”,上博簡作“”,讀爲“鄰”。“侵”,《釋文》:“王廙作寢。”當讀爲“侵”。上博簡作“”,應是“侵”字異體。
【易傳】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釋義】
這條爻辭足以證明“富”當讀作“福”,福佑也。“不富以其鄰”,天不福佑鄰居(邦),所以“利用侵伐,无不利”,這就好似替天行道。謙卦本講謙恭卑順,爲什麽要在此講“利用侵伐”呢?《象傳》的解釋是“征不服也”。後人的一些詮釋大體循此思路,如程頤:“君道不可專尚謙柔,必須威武相濟,然後能懷服天下,故利用行侵伐也。威德並著,然後盡君道之宜,而无所不利也。蓋五之謙柔,當防於過,故發此義。”[17]
清華簡《程寤》載周文王因太姒夢商廷生棘而舉行祭祀,訓誡太子發,其中説:“敝(幣)告宗方(祊)社稷,祈于六末山川,攻于商神,(望)、承(蒸),占于明堂。”“攻于商神”即是希望商神不要庇佑商人[18],與謙卦六五爻辭“不富以其鄰”説鄰人不受福佑是同類的事情。鄰人被災則“利用侵伐”,是鄰人乃指敵國,有如殷商之於周邦。
其實,若結合《彖傳》的詮釋看,謙乃天道,“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不富以其鄰”則必是天之所虧,地之所變,鬼神之所害,人道之所惡者。因此,遵天道而侵伐不被上天庇佑的鄰邦同樣符合謙道。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異文】
“謙”,《繆和》作“溓”。“利用”,上博簡、帛書作“可用”,文義無别。“師”,上博簡作“帀”,“師”字古文常寫作此形。“征邑國”,上博簡作“征邦”,《繆和》作“佂國”,《釋文》出“征國”,且云:“本或作‘征邑國’者,非。”李零云:“‘國’,戰國文字往往寫成,‘邑國’或即此字之訛。”[19]《繆和》恐因避劉邦諱而改“邦”爲“國”,本當如上博簡作“征邦”。
【易傳】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釋義】
上六之“鳴謙”與六二不同,六二在内卦,上六在一卦最上。居位最高,故用“鳴”字。又在謙卦,所以説“鳴謙”。但在《象傳》看來,上爻往往處在正反轉换之際,變化無可避免,此時雖欲求謙而不可得,所以説“志未得也”。這與同人上九《象傳》之“志未得也”意思相類。程頤之釋亦可爲參考:“以極謙而反居高,未得遂其謙之志,故至發於聲音;又柔處謙之極,亦必見於聲色,故曰鳴謙。”[20]
另外,丁壽昌引《朱子語類》一則釋謙卦文字,也頗切合六五、上六爻辭:“問謙不與人争如何?五、上二爻,皆言‘利用侵伐’‘利用行師’。曰:《老子》言‘大國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下大國則取大國’,又言‘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大抵謙自是用兵之道,衹近處一步耳,必也臨事而懼,皆是此意。”[21]
【注释】
[1]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中華書局,1962年,第1732頁。
[2]劉表:《周易章句》,《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59頁。
[3]程頤:《周易程氏傳》,中華書局,2011年,第87頁。
[4]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第205頁。
[5]王弼:《周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718頁。
[6]吕祖謙:《古易音訓》,載《續修四庫全書》總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4頁。
[7]《子夏易傳》,《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03頁。
[8]京房:《周易章句》,《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22頁。
[9]馬融:《周易傳》,《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34頁。
[10]荀爽:《周易注》,《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62頁。
[11]王弼:《周易注》,載《儒藏》精華編第一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718頁。
[12]胡瑗:《周易口義》,載《儒藏》精華編第三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15頁。
[13]程頤:《周易程氏傳》,中華書局,2011年,第89頁。
[14]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第206頁。
[15]揚雄:《太玄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3册,第83頁。
[16]吴汝綸:《易説》,載《續修四庫全書》總第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58頁。
[17]程頤:《周易程氏傳》,中華書局,2011年,第89頁。
[18]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第136、137頁。
[19]李零:《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第127頁。
[20]程頤:《周易程氏傳》,中華書局,2011年,第90頁。
[21]丁壽昌:《讀易會通》,中國書店影印本,1992年,第256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