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遗传、环境和经验的制约,虽然这些约束因素我们无法更改,但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发现自己的“灵魂”,去关注、理解、重视,使自己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正确走向属于自己“灵魂”的成长之路。只要你能把握住与环境、社会的交互作用,并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占据主动位置,那么你确实就能感受到自由。单纯的谈静态平衡是不全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认知观念、情绪反应方式、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在遵循一定规律发生着改变。只是你从来也没有停下来思考一下,它们的改变往往按照某种惯性在行进。表现出来的就是认知观念中偏见的形成与反复强化,如相信一些不可捉摸的“命运”之类的东西,并通过经验来证实自己的偏见;或是某种情绪反应方式的模式化和固定化,极端的情况将成为某类心理疾病的发作根源;或是采取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如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人际分歧或纠纷,而不知道还可以通过妥协和协商来解决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心理上的定势或习惯,在遇到具体的事件时往往不是根据理性和事实来判断和评价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感受和经验。我们总是在某一件事上根据自己的经验把自己有意无意地划分为某一类人,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不愿意接受其他观念。人的这种对偏见的固执仿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我们信仰的一部分,但同时又是妨碍我们取得成功的绊脚石。你的认知观念、情绪反应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它不仅具有巨大的惰性(不易改变性),而且还将自动地支配着你的思考、判断、抉择和行动,这些在你的心理结构中固定化的模式也就是你心理定势或习惯的根源。由于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你的经历,因此要改变自我,任何时候都是以“现在”着手为最佳时机。所以,你决定改善自己的人生时,此时此刻就立即行动。
自我的平衡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同时也必须保持与环境的平衡。试想一名虔诚的伊斯兰信徒,他在自己的国家能保持自我的平衡和环境的平衡,当他移民其他非伊斯兰国家时,即使他的自我平衡保持的很好,但与环境却格格不入,那么他将面临的也会是不平衡。与环境保持平衡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需要我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打破,那么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自我平衡的丧失。在本课题研究的五年里,每当高一新生入学,我们就会遇到不少新生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的平衡被打破,而陷入困扰和冲突之中,近一年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他们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各种不适与紧张、胆怯、烦躁、自卑、忧郁、对学习不知所从等。(www.xing528.com)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与环境的平衡是自我平衡的前提。如果一个人总是人际关系紧张,很难想象他的自我平衡竟然能保持得很好;反过来,与环境的平衡能保持的很好,那么将有助于建立和恢复自我的平衡获得心理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