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减灾年鉴2019:昆河线和水红线的抗灾救灾措施

云南减灾年鉴2019:昆河线和水红线的抗灾救灾措施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危岩落石、边坡溜坍等地质灾害多发的昆河线王家营至十里村、羊场支线大松树至喜鹊乐区段实行汛期停运措施,有效避免列车高风险运行。对抗洪能力薄弱的水红线,遇强降雨预报采取客车临时停运措施。

云南减灾年鉴2019:昆河线和水红线的抗灾救灾措施

【主要领导负责制】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以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任总指挥,集团公司分管安全、运输、供电、建设工作副总经理任副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防洪指挥部。各站段、铁路建设指挥部成立相应的防洪组织指挥机构。各车站成立以站长为组长的站区防洪领导小组,根据站区防洪工作特点和要求,组织落实各成员单位的防洪责任。切实把防洪安全各项制度、工作要求和监控措施,纵横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名职工,形成责任落实、措施有力、保障到位、纪律严明的全员防洪工作局面。

【防洪隐患排查整治】 汛前,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防洪隐患排查整治,重点对危岩落石、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多发地点,浅基、孔径不足等抗洪能力不足的桥涵,高堤、深堑不稳定土质边坡,因城镇建设、修建道路、河道变迁、村民耕地等人为活动,以及铁路周边环境发生改变易诱发水害的处所,沿线危树及新开通线路度汛薄弱处所等防洪重点区段进行全覆盖检查。同时,结合沿线周边环境影响、地质地貌、设备现状及危害程度等因素,按照“五清”(即岩层、岩性、覆盖层、排水路径、周边环境清楚)要求,对线路全面开展安全评估和现场研判,对存在的严重隐患及时安排防洪预抢工程65件,共计1779.6万元,于汛前竣工并形成抗洪能力,其余隐患按三个等级确定防洪风险点(即Ⅰ、Ⅱ、Ⅲ级防洪地点)分级管控。2019年,先后出动人员3304人次,排查线路3097.3千米,确定防洪地点1493处(Ⅰ级108处,Ⅱ级130处,Ⅲ级1255处)。对Ⅰ级防洪地点,派人昼夜看守,配备守机联控对讲机、“一键式”语音报警对讲机、铁路电话,制定应急处置流程和预案。对Ⅱ级防洪地点,降雨达限速警戒值时派人临时看守,配备有效防护备品;对Ⅲ级防洪地点,加强雨中雨后巡查,遇有连续强降雨采取以守代巡,全覆盖进行监控。同时积极开展排水设施、边坡植被清理、检查道增设三项防洪专项整治,补强防洪基础,共完成排水设备修缮773处1480.6千米、修建检查道292处20.2千米、高陡边坡砍灌除草1284处60.8万平方米,消除危石、危树、排水不良隐患2038处。汛期针对每场降雨,积极组织雨中、雨后设备检查和安全评估,累计冒雨巡查区间1668个3482人次,添乘轨道车、单机巡查区间872个773次,雨后设备检查区间1639个4912人次,对检查发现的605处隐患纳入防洪安全问题库跟踪销号管理,动态调整防洪监护等级11处;对发生影响行车的46件灾害,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积极组织抢险救援,及时安排水害复旧工程37件,共计1778.4万元,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对铁路运营的影响。主汛期结束后,严格遵循“全年防洪”安全理念,按照“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原则,继续保留167处防洪地点(Ⅰ级101处,Ⅱ级66处)落实看守及周期性检查制度。

【规避地质灾害】 对抗洪能力薄弱的米轨昆河线、东川支线,列车通过Ⅰ、Ⅱ级防洪地点时,机车乘务员严格控速,确保“发现得了,停得下来”,列车运行速度不超过25千米/小时。对危岩落石、边坡溜坍等地质灾害多发的昆河线王家营至十里村、羊场支线大松树喜鹊乐区段实行汛期停运措施,有效避免列车高风险运行。对曲线半径小、夜间视线不良的昆河线芷村至山腰区段在汛期00时00分至次日6时00分不行车。对抗洪能力薄弱的水红线,遇强降雨预报采取客车临时停运措施。同时对昆河线芷村至山腰,东川线天生桥至东川区间遇强降雨预警、预报时,采取列车临时停运措施。以上措施突出了夜间、地质灾害等关键时段和地点的监控和防范,进一步提高防洪安全的风险控制能力。

【防灾监测网络建设】 根据管内抗洪能力及路基设备状态,继续加大防灾监测网络建设。针对2019年10月8日开通的成昆铁路永仁至广通段普速铁路(时速200千米/小时以下),在沿线设置12台网络雨量计对雨量进行实时观测。截止2019年底,普速铁路共设置386台网络雨量计和5个雨量监控中心、43个危岩落石自动监测点,实时监测沿线雨情灾情,并根据设置的警戒值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提高灾害防控、预警水平;对Ⅰ、Ⅱ级防洪地点巡查全部实现电子围栏管理,巡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对长大区间以及泥石流上游沟槽、隧道漏水的上方山体等地质灾害严重区段,加密设置雨量计,提高单点暴雨频发区段监控能力;同时将高铁隧道进出口、路基地段的综合视频接入工务调度指挥中心,对现场情况实现实时监控。针对高速铁路(时速200千米/小时及以上),在沿线增设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对沿线雨、大风、异物侵限进行实时监测,确保高铁运行安全。截止2019年底,高速铁路共安设高铁防灾监测路局级中心系统1套,在沿线共设置雨监测点93个(沪昆高速29个、南昆客专37个、昆玉河7个、昆楚大20个)、风监测点85个(沪昆高速18个、南昆客专40个、昆楚大27个)、雪监测4个(沪昆高速4个)、异物侵限监测点24个(南昆客专2个、昆玉河11个、昆楚大11个)。加强与云南省防汛、气象水利、国土资源部门联系,建立联系和沟通机制,并与气象台签订气象服务协议,实时掌握雨情、灾情信息。针对极端天气预报、国铁集团天气预警调度命令,以及高温预报图、雷达图、卫星云图等资料,及时下发极端天气预警通知,提前布控,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2019年针对降雨,及时下发专题气象信息15次,转发强对流黄色预警47次、暴雨蓝色预警17次、大风蓝色预警29次、地质灾害预警2次,下发降雨调度命令9次,全局启动应急响应10次(其中Ⅳ级防洪应急响应1次)。

【突出防洪等级风险防控】 根据对区间防洪重点地点、防洪重点设备的评判及在防洪标准以内降雨的抗洪能力,将沪昆、南昆、广昆、楚大、成昆、盘西、威红、昆阳、大理至大理北联络等普速铁路根据各区段抗洪能力差异特点,实施分级管控,将抗洪能力从低到高分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4个等级,相应等级采取相同的雨量警戒值、冒雨巡查方式、雨后检查评估组织。全面推行客货车雨量警戒分开制度,突出客车安全,统筹运输效率。在2018年试行沪昆、南昆线客货车雨量警戒分开制度的基础上,2019年对沪昆、南昆、盘西、威红、成昆(攀广段)等普速铁路全面推行客货车雨量警戒分开制度,当降雨达客车扣停警戒值时,客车扣停在车站,货车兼做巡查车继续限速运行(沪昆线限速60千米/小时,其他线路限速45千米/小时)。同时对大丽、昆玉河线普速运行动车的线路,设置两级限速、一级封锁警戒;制定风险项点检查对照表。贯彻落实总公司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不断提高防洪风险识别水平和风险管控精准性,针对防洪地点日常检查、冒雨巡查、雨后检查三种不同检查形式,根据灾害风险情况和不同时段检查侧重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风险研判细化,最终形成“日常检查、冒雨巡查、雨后检查”三种情况风险检查对照表,现场检查时根据对应的检查形式按“一次一表” 的要求,逐点逐项进行对照检查并签字确认;制定防洪关键岗位作业指导书。主要制定了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系统监测、雨中添乘、冒雨巡查、雨后设备检查、雨情员、降雨驻站联络员、Ⅰ级防洪地点看守、Ⅱ级防洪地点临时看守、以守代巡作业指导书;对防洪重点区段执行以守代巡措施。当广大、水红、威红线全线以及南昆线红色区段遇特殊连续降雨,立即对降雨影响区段内Ⅱ、Ⅲ级防洪地点,以及除隧道桥梁外的路基地段,全覆盖安排人员看守,执行“以守代巡”措施。同时对南昆线红色区段遇降雨达限速及以上警戒时,且雨停时间或恢复常速的时间已进入夜间(22时至次日6时),立即启动以守代巡措施,对降雨影响区段除长大隧道外的路基地段,全覆盖安排人员巡守。2019年汛期启动以守代巡16次625处,共出动938人,累计看守3566小时;对Ⅱ级防洪地点看守383次408处,共出动1196人,累计看守14818小时。(www.xing528.com)

【储备抢险料具】 通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并结合历年灾害情况,在沿线29个地点储备足够的抢险物资,主要抢险机械、材料有:片石1660立方米,道碴2500立方米,轨枕4350根,钢轨520根,装载机3台,推土机1台,挖掘机2台,拆装式桁梁32米长15组,64式军用梁3组、65式军用墩10组、铁路通用B型梁6孔24米,83式军用墩6组,I55钢梁224片,钢拱架20榀,并安排防洪路用备料车23辆、轨道车21台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同时配齐昆明、广通、大理东、开远曲靖、威舍六个救援列车及宜良救援队应急救援工具备品。

【防洪培训演练】 各单位汛前对雨量员、看守工、车站值班、司机等防洪关键岗位人员进行防洪培训,并针对各专业、各系统的实际,组织全员对防洪规章制度、预案和应急处置技能的培训,使职工熟知防洪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掌握本岗位防洪、救援抢险、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结合近年来的防洪实践及集团公司设备状态,及时修订并下发了《昆明局集团公司防洪应急预案》(昆铁办〔2019〕132号),细化了各部门职责、应急响应急标准和处置流程。工务各单位制定了Ⅰ、Ⅱ级防洪地点应急预案,做到“一处一档一案”。入汛后,集团公司共组织过2次公司级防洪应急演练、7次系统防洪演练。5月10日组织开展“南昆客专珠琳至普者黑区间K501+550边坡溜坍”防洪应急抢险演练;7月11日“南昆线K555+670—+710挡墙变形倒塌”防洪应急抢险演练。通过实训演练,锻炼了职工队伍战备抢修水平和实战能力,确保遇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时,能够快速响应,临危不乱,迅速抢修恢复行车秩序。

(高元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