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颗粒污染物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颗粒污染物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颗粒污染物主要是燃烧不完全形成的炭黑、结构复杂的有机物、烟尘和飞灰等。由此产生的碳料称为石油焦,是一种比积炭更硬的物质。煤胞为微小空心的球形粒子,其大小与油滴直径成正比,一般为10~300μm。当CO2到达碳表面时与碳反应被还原成CO。图2-7不同锅炉运行负荷的排尘浓度1、2、3—往复炉;4—链条炉煤直接燃烧还可能产生汞等重金属污染和砷化物、氟化物污染。

颗粒污染物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颗粒污染物主要是燃烧不完全形成的炭黑、结构复杂的有机物、烟尘和飞灰等。

1.碳粒子的形成

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一些主要成分为碳的粒子,由气相反应生成积炭,由液态烃燃料高温分解生成结焦或煤胞。

(1)积炭的生成过程

生成积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核化过程,即气相脱氢反应并产生凝聚相固体炭;第二阶段是核表面上发生非均质反应;第三阶段是较为缓慢的聚团和凝聚过程。

燃料的分子结构是影响积炭的主导因素,有机化合物的不饱和度对积炭有一定影响,支链化合物比巨链化合物释放的趋势大。同时,积炭的生成还与火焰的结构有关,提高氧气量可以防止积炭生成,压力越低,则积炭的生成趋势越小,三氧化硫、气态氢、镍和碱土金属盐都会抑制积炭的生成。

(2)石油焦和煤胞的生成

燃料油雾滴在被充分氧化之前,与炽热壁面接触,发生液相裂化和高温分解,出现结焦。由此产生的碳料称为石油焦,是一种比积炭更硬的物质。多组分重残油的燃烧后期会生成煤胞,并且难以燃烧。

焦粒,生成反应的顺序为:烷烃→烯烃→带支链芳烃→凝聚环系→沥青→半圆体沥青→沥青焦→焦炭

煤胞是重油燃料液滴燃烧后期生成的一种焦粒,难以继续燃烧。煤胞为微小空心的球形粒子,其大小与油滴直径成正比,一般为10~300μm。

2.燃煤烟尘的形成

燃煤烟尘是指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包括黑烟和飞灰。

黑烟是指未燃尽的炭粒,煤粉燃烧时,炭粒表面温度和氧含量相对较低。如果燃烧不够理想,煤粉在高温下发生热解作用,产生多环化合物,这样就会冒黑烟。

飞灰是指不可燃矿物质微粒,煤粉燃烧时,灰层中的部分灰分被气流裹挟,最终以飞灰形式排放。在理想的燃烧条件下,几乎不产生黑烟,因此,燃煤烟气产生的烟尘主要成分是飞灰。

(1)煤粉燃烧过程

碳表面的燃烧产物为CO,它扩散离开表面并与O2反应生成CO2,然后CO2向着表面和离开表面扩散。当CO2到达碳表面时与碳反应被还原成CO。到达碳表面的O2很少,碳主要使CO2还原成CO。燃烧碳层中成分和温度分布如图2-5所示。(www.xing528.com)

图2-5 燃烧碳层中成分和温度分布

如果燃烧条件不理想,煤不但不能完全燃烧,而且在高温下发生热解作用,形成多环化合物(如花、蒽、苯并花等),这样就会冒黑烟。理论上碳与氧的摩尔比近1.0时最易形成黑烟,在预混火焰中,C/O大约为0.5时最易形成黑烟。在理想条件下,是否容易冒黑烟,与煤的种类、质量有很大关系。易燃烧又少出现黑烟的燃料顺序为:无烟煤→焦炭→褐煤→低挥发分烟煤→高挥发分烟煤。

煤中灰分的存在,增加了气体扩散阻力。因为氧气向颗粒的扩散比氧气穿过灰分的扩散快得多,所以,通常假设灰层边界上氧气浓度和烟气中氧的浓度相等,在燃料表面氧气的浓度接近于零,如图2-6所示。

根据图2-6燃烧模型导出的燃烧速率方程式表明,碳粒子燃尽的时间与粒子的初始直径、表面温度、氧气浓度等有关。改善燃料与空气的混合、足够高的燃烧温度、碳粒在高温区必要的停留时间是减少未燃尽碳粒的主要途径。

图2-6 高灰分燃料扩散燃烧的灰层厚度

(2)影响燃煤烟气中飞灰排放特征的因素

燃煤尾气中灰分的浓度和粒度与煤质、燃烧方式、烟气流速、炉排和炉膛的热负荷、锅炉运行负荷以及锅炉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灰分越高,含水量越少,则排尘浓度越高;自然引风锅炉,烟气流速越低,排尘浓度越低。对于机械引风锅炉,若不合理控制风量,引风带尘的浓度将提高;炉排热负荷增大,灰分被气流带走,如果炉膛热负荷增大,燃料不能充分燃烧,未燃尽的气体将会以黑烟排走;锅炉负荷越高,燃煤量增大,烟气量增大,排尘浓度就会增大。

不同锅炉运行负荷的排尘浓度如图2-7所示。

图2-7 不同锅炉运行负荷的排尘浓度

1、2、3—往复炉;4—链条炉

煤直接燃烧还可能产生汞等重金属污染和砷化物、氟化物污染。要同时满足减少碳氢化合物和NOx两者的排放量,只能通过仔细控制混合的形式、温度水平和在整个系统内的停留时间、分布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