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冶金企业环保成果编辑分享

冶金企业环保成果编辑分享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1.4.2清洁生产是防治工业污染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模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总结了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后,认识到污染预防的重要性,发展中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明确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强调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品、原材料、能源结构和通过技术改造、废物的综合利用以及强化环境管理手段来防治工业污染。

冶金企业环保成果编辑分享

自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首次规范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以后,这个概念作为鼓励各国政府和工业界采取预防战略控制污染的新定义,写入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这一概念。

清洁生产是环境保护新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它可以实施污染预防,减少污染的产生,实现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首先是工业的持续发展,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是工业持续发展的保障。实践证明,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经济发展正愈来愈深地陷入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两大困境:一是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极大破坏,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加速了自然资源的耗竭,使发展难以持久;二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工业污染控制政策忽视了全过程污染控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而清洁生产恰能较好地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6.1.4.1 清洁生产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综合国力也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我国的环境状况和资源状况出现了持续恶化的趋势,如世界10大大气环境污染城市中有4个在中国,国内多数水系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另外,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比较落后,除少数新建、扩建企业达到国际20世纪80~90年代水平外,大部分企业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以致能源资源消耗较多、污染较重。特别是近年来从事资源加工的中小企业迅速增多,导致了能源与资源的巨大浪费。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我国的工业布局也不甚合理,资源配置不佳,环境容量未能最佳利用。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严峻的,主要有:

(1)能源、原辅材料的单耗过高,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工艺技术落后,生产过程控制不严,缺乏最优参数;

(3)设备陈旧,维护欠佳;

(4)废物的回用率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这不仅使大量的产品或原料白白流失,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环境污染;

(5)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性;

(6)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高,经济的发展多为粗放型;

(7)员工素质和技能不高,培训制度不健全。

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因素很多,除上述问题外,在技术路线和治理理念上的关键问题是十几年来将污染控制的重点放在末端治理上。多年来,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这种环境保护的做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只有环境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并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污染物产生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末端治理与生产过程脱节,无论是治理技术还是治理的设施设备,均不能实现有效的处理和处置。这种污染控制的不经济性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企业失去了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2)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基础,资源能源浪费严重,污染物的排放实际就是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所致,一些原本可以回收的原辅材料,一般在末端治理中被填埋或排入环境,造成浪费和污染。

(3)从总体上看,末端治理大多都不能从根本上清除污染,而只是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的转移,尤其是有毒有害废物,往往会在新的介质中转化为新污染物,形成了“治而未治”的恶性循环。

因此,尽管环保投资不断加大,但环境质量却明显恶化,这是因为末端治理一般都是生产过程中的额外负担,从经济上讲,仅有投入,没有产出。而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末端治理与企业的目标有抵触,从而造成了环保、生产两张皮,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污染治理设施难以正常运转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充分证明仅靠末端治理不能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要彻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依靠清洁生产。(www.xing528.com)

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提出清洁生产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响应。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公众资源环境意识的日益加强,污染预防已成为国际上的环保主潮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迅速工业化过程中,面临人口增加、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的种种矛盾,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发现清洁生产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先行动领域,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手段和必由之路。

6.1.4.2 清洁生产是防治工业污染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模式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总结了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后,认识到污染预防的重要性,发展中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明确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强调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品、原材料、能源结构和通过技术改造、废物的综合利用以及强化环境管理手段来防治工业污染。但由于认识和预防重点的偏差,人们把预防核心置于污染物的环境效应削减上,片面追求污染物达标排放,加上该方针未得到有效的法规、制度支持,缺少可行的操作细则,缺乏市场的激励机制,使其精髓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这一时期制定的许多末端治理的措施,如“三同时”、“限期治理”、“污染集中控制”等制度,由于责任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基本都得到有效执行。而“源削减”方面的法规和制度措施很少,这也是我国环境质量在投资连续增长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恶化的原因之一。

6.1.4.3 清洁生产能有效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清洁生产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将最终改变各国的工业结构,直接影响到各国经济总体发展方向和水平,以及各国技术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一改变在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发达国家在把改善工业结构纳入污染预防和控制方面已经作出努力,这大大巩固了它们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这些国家对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重视。

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位于世界第二位,氯氟烃类物质的使用量也很大。在发达国家对控制全球环境问题采取积极态度的今天,中国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环境状况的恶化。

这些问题是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是走传统末端治理的道路,还是及时用清洁生产思路调整工业及能源结构,将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这一问题已经十分实际地摆在了人们面前。一方面清洁生产正在改善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其贸易出口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将面临上述种种环境问题,加上正在兴起的绿色标签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国外对华投资者对环境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环境因素对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构成严峻的挑战,出路就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6.1.4.4 实施清洁生产有利于消除国际环境壁垒

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环境壁垒日益成为发达国家手中的一个贸易工具。经济全球化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同时,要求中国企业不断扩大对环境技术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水平,改善环境质量。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污染行业较多,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面对“绿色壁垒”的压力,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势在必行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的根本要求和最终归宿。开展清洁生产的本质在于实行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它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清洁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提倡通过工艺改造、设备更新、废物回收利用等途径,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它强调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清洁生产还可有效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和操作条件,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使公众对其产品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发达国家,清洁生产产品被等同于环境标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开展清洁生产,不仅可改善环境质量和产品性能,增加国际市场准入的可能性,减少贸易壁垒的影响,还可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用户,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6.1.4.5 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和总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单靠末端治理,无论从资金上还是时间上都难以达到彻底治理污染的目的。因此,国家环保部提出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巩固“一控双达标”的成果,确保污染源稳定达标,实现总量削减的目的。清洁生产是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管理,要求人类的生产行为都要以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前提条件,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物不仅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还要满足区域环境容量的要求。

推行清洁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环境意识,使清洁生产的思想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从根本上贯彻清洁生产思想。同时,清洁产品的大量出现,也会带动消费者选择和消费有利于环境的清洁产品,促进消费观念的根本转变。

清洁生产是人类总结工业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产物,20多年来全球的研究和实践充分证明了清洁生产是有效利用资源、减少工业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

清洁生产是要引起全社会对于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处置量达到最小,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它是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性的预防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