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蕨亚门药用植物学第2版

真蕨亚门药用植物学第2版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蕨亚门具根、茎、叶的分化。真蕨是现代蕨类的优势类群,全球广布,以热带、亚热带最多。5.瓶尔小草科 Ophioglossaceae小草本。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Sw.缠绕草质藤本。叶簇生,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三角形至五角形;叶柄栗色或近黑色。野雉尾金粉蕨(野鸡尾)Onychium japonicumKunze 多年生草本。叶二型,叶柄细弱,光滑,稻秆色,叶片四至五回羽状分裂,裂片先端有短尖。图13-16野鸡尾1.植物全形 2.孢子叶,示孢子囊群10.乌毛蕨科 Blechnaceae陆生草本,有时亚乔木状。

真蕨亚门药用植物学第2版

真蕨亚门具根、茎、叶的分化。根为不定根。除树蕨外,茎均为根状茎,细长横走或短而直立或倾斜,常被鳞片或毛。幼叶常拳卷,叶形多样,单叶、掌状、二歧或羽状分裂,叶簇生、远生或近生。孢子囊形态多样,有柄或无柄,环带有或无,常聚生成孢子囊群,有盖或无盖。真蕨是现代蕨类的优势类群,全球广布,以热带、亚热带最多。

5.瓶尔小草科 Ophioglossaceae

【特征】小草本。根状茎短而直立。叶二型,营养叶单叶,全缘,叶脉网状,中脉不明显;孢子叶有柄,自总柄或营养叶基部生出。孢子囊大,扁圆形,陷入孢子囊托两侧,呈狭穗状,孢子囊横裂。孢子球状,四面型。

【分布】本科有3属,约50种;分布于温、热带。我国有2属,约20种;已知药用5种。

【药用植物】瓶尔小草(一枝箭)Ophioglossum vulgatum L.高10~30 cm,根肉质。根状茎短而直立。叶单生,狭卵形,两侧细脉与中脉平行。孢子囊穗自总柄顶端生出,远高出于营养叶,狭条形,顶端有小突起。分布于东北、陕西、长江中下游、广西、台湾及西南等地。生于林下或草地。全草(药材名:瓶尔小草)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痛。(图13-12)

图13-12 瓶尔小草

1.植株全形 2.孢子囊穗一段 3.孢子囊

同属植物尖头瓶尔小草O.pedunculosum Desv.和狭叶瓶尔小草O.thermale Kom.,分布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地区,全草入药,功效似瓶尔小草。

6.紫萁科 Osmundaceae

【特征】陆生草本,根状茎粗壮,直立,有宿存的叶柄残基,无鳞片,也无真正的毛。叶片幼时被棕色黏质腺状绒毛,老时脱落,叶柄长而坚突,但无关节,两侧有狭翅,叶片大,一至二回羽状,叶脉二叉分枝。孢子囊大,圆球形,裸露,着生于强度收缩变形的孢子叶羽片边缘,孢子囊顶端有几个增厚的细胞(盾状环带)。孢子为四面型。

【分布】本科有3属,22种;分布于温、热带。我国有1属,9种;已知药用6种。

药用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块状,斜生,集有残存叶柄,无鳞片。叶丛生,二型,营养叶三角状阔卵形,顶部以下二回羽状,小羽片披针形至三角状披针形,叶脉叉状分离;孢子叶小羽片狭窄,卷缩成线状,沿主脉两侧密生孢子囊,成熟后枯死。分布于秦岭以南温带及亚热带地区,生于山坡林下、溪边、山脚路旁。根状茎及叶柄残基(药材名:紫萁贯众)能清热解毒,止血,杀虫。有小毒。(图13-13)

图13-13 紫真

1.植株全形 2.孢子叶的羽片

7.海金沙科 Lygodiaceae

【特征】陆生缠绕植物。根状茎横走,具原生中柱,有毛而无鳞片。叶轴细长,沿叶轴相隔一定距离有互生的短分枝(距),羽片一至二回,二叉状或一至二回羽状,近二型,不育羽片生于叶轴下部,能育羽片生于叶轴上部。孢子囊穗生于能育叶羽片边缘的顶端,排成两行流苏状,环带顶生。孢子四面型。

【分布】本科有1属,45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我国有10余种,已知药用5种。

【药用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缠绕草质藤本。根状茎横走,羽片近二型,纸质,连同叶轴和羽轴均有疏短毛,不育叶羽片尖三角形,二至三回羽状,小羽片2~3对,边缘有不整齐的浅锯齿;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孢子囊穗生于能育羽片边缘的顶端,暗褐色。孢子表面有瘤状突起。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区。生于山坡林边、灌木丛、草地。孢子(药材名:海金沙)能清利湿热,通淋止痛。地上部分(药材名:海金沙藤)能清热解毒,利湿热,通淋。(图13-14)

图13-14 海金沙

1.根状茎 2.叶轴及孢子叶 3.不育羽片(营养羽片)4.孢子叶放大 5.孢子囊穗 6.孢子囊 7.根状茎 上的节毛

8.蚌壳蕨科 Dicksoniaceae

【特征】陆生,植物体树状,主干粗大,直立或平卧,具复杂的网状中柱,密被金黄色长柔毛,无鳞片。叶片大型,三至四回羽状,革质。孢子囊群生于叶背边缘,囊群盖裂成二瓣,形似蚌壳,内凹,革质;孢子囊梨形,环带稍斜生,有柄。孢子四面型。

【分布】本科有5属,40余种;分布于热带及南半球。我国有1属,2种;已知药用1种。

【药用植物】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L.)J.Sm.植株树状,高2~3 m。根状茎短而粗大,密被金黄色长柔毛。叶大,有长柄,叶片三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狭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孢子囊群生于裂片下部小脉顶端,囊群盖二瓣。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西南地区,生于山麓沟边及林下阴湿酸性土壤中。根状茎(药材名:狗脊)能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图13-15)

图13-15 金毛狗脊

1.根状茎 2.叶的一部分 3.羽片一部分,示孢子囊群

9.中国蕨科 Sinopteridaceae

【特征】陆生草本。根状茎直立或斜生,少横卧,具管状中柱,被栗褐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三角形至五角形;叶柄栗色或近黑色。孢子囊群小,圆形有盖,囊群盖为反折的叶边部分变质所形成;孢子囊球状梨形。孢子四面型或二面型。

【分布】本科有14属,300余种;主要产亚热带。我国有9属,70余种;已知药用16种。

【药用植物】野雉尾金粉蕨(野鸡尾)Onychium japonicum(Thunb.)Kunze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叶二型,叶柄细弱,光滑,稻秆色,叶片四至五回羽状分裂,裂片先端有短尖。孢子囊群生裂片背面边缘横脉上,与裂片的中脉平行,囊群盖膜质,向内开裂。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生于阴湿林下、路边、沟边或阴湿石上。全草(药材名:野鸡尾)能清热解毒,利湿,止血。(图13-16)

图13-16 野鸡尾

1.植物全形 2.孢子叶,示孢子囊群(www.xing528.com)

10.乌毛蕨科 Blechnaceae

【特征】陆生草本,有时亚乔木状。根状茎粗大,直立或匍匐,具网状中柱,外被鳞片。叶同型或二型,叶片一至二回羽裂,少为单叶。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线形,沿主脉两侧着生,或着生于与主脉平行的网眼外侧。囊群盖与囊群同形。孢子囊大,环带纵行。孢子两面型。

【分布】本科有13属,约240种;主产南半球热带。我国有7属,13种;已知药用8种。

【药用植物】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L.f.)Sm.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倾斜,密生棕色披针形大鳞片。叶簇生,二回羽裂,羽片卵状披针形,上侧楔形,下侧圆形,叶脉网状。孢子囊群长形,生于主脉两侧对称的网脉上,囊群盖长肾形。分布于长江以南及西南地区,生于疏林下或溪沟边阴湿处。根状茎及叶柄残基(药材名:狗脊贯众)能清热解毒,杀虫,止血,祛风湿。(图13-17)

图13-17 狗脊

1.叶片 2.羽片局部放大

单芽狗脊W.unigemmata(Makino)Nakai 形似上种,但在叶轴顶部和羽片着生处下面生一个有红棕色鳞片的大芽孢。分布生境同上种。根状茎及叶柄残基也作狗脊贯众入药。

11.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特征】陆生草本。根状茎粗短,直立或斜生,连同叶柄多被鳞片,具网状中柱。叶一型,叶轴上面有纵沟,叶片一至多回羽状或羽裂。孢子囊群圆形,背生或顶生于叶脉上,囊群盖盾形或圆形,有时无盖。孢子囊扁圆形。孢子两面型,表面有疣状突起或有翅。

【分布】本科有20属,1 700余种;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3属,700余种;已知药用60种。

【药用植物】粗茎鳞毛蕨(东北贯众)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直立粗壮,连同叶柄密生棕色大鳞片。叶簇生,叶片二回羽状全裂,叶轴上密被黄褐色鳞片。孢子囊群生于叶中部以上的羽片下面,囊群盖肾圆形,棕色。分布于东北及河北省。生于林下潮湿处。根状茎及叶柄残基(药材名:绵马贯众)能清热解毒,止血,杀虫。(图13-18)

图13-18 粗茎鳞毛蕨

1.根状茎 2.叶 3.末回裂片及孢子囊群

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J.Sm.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叶丛生,叶柄基部密生黑褐色大鳞片;叶一回羽状,羽片镰状披针形,基部上侧稍呈耳状突起,叶脉网状。孢子囊群圆形生于羽片下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不整齐的3~4行,囊群盖大,圆盾形。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长江以南各省区。生于山坡林下、溪沟边、石缝中以及墙角等阴湿处。根状茎及叶柄残基入药,能清热解毒,凉血祛痰,驱虫。(图13-19)

图13-19 贯众

1.植株全形 2.羽片

12.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特征】陆生或附生,根状茎横走、被鳞片,具网状中柱。叶一型或二型,叶柄基部具关节。单叶,全缘或多少深裂,或羽裂,叶脉网状。孢子囊群圆形或线形,或有时布满叶背,无囊群盖,孢子囊梨形或球状梨形。孢子两面型。

【分布】本科有50属,6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有27属,150余种;已知药用86种。

【药用植物】石韦Pyrrosia lingua(Thunb.)Farwell 多年生草本,高10~30 cm。根状茎长而横走,密生褐色披针形鳞片。叶近二型,远生,革质,叶片披针形,背面密被灰棕色星状毛,叶柄基部具关节。孢子囊群在侧脉间紧密而整齐地排列,初被星状毛包被,成熟时露出。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生于岩石或树干上。地上部分(药材名:石韦)能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图13-20)

图13-20 石韦

1.植株全形 2.叶片的一部分(放大),示孢子囊群

同属植物庐山石韦P.sheareri(Bak.)Ching,多年生草本,高30~60 cm。根状茎粗短,横走,密被鳞片。叶片阔披针形,革质,叶基不对称,背面密生黄色星状毛及孢子囊群。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有柄石韦P.petilolsa(Christ.)Ching,多年生草本,高15~10 cm。根状茎横走。叶二型,不育叶长为能育叶的2/3~1/2,叶脉不明显,孢子囊群成熟时满布叶背面。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长江中下游地区。上述两种植物的地上部分与石韦同等药用。

水龙骨Polypodium niponicum Mett.多年生草本,高15~40 cm。根状茎长而横走,黑褐色,带白粉,顶部有卵状披针形鳞片。叶远生,薄纸质,两面密生灰白色短柔毛,叶柄长,叶片长圆状披针形,羽状深裂几达叶轴。孢子囊群生于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无囊群盖。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生于林下阴湿的岩石上。根状茎能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祛风利湿,止咳祛痰。

13.槲蕨科 Drynariaceae

【特征】陆生植物。根状茎横走,粗壮,肉质,具穿孔的网状中柱;密被鳞片,鳞片常大而狭长,基部盾状着生,边缘有睫毛状锯齿。叶常二型,叶片羽裂或深羽状,叶脉粗而明显,一至三回形成或大或小的四方形网眼。孢子囊群圆形,无盖。孢子囊梨形。孢子四面型。

【分布】本科有8属,32种;分布于亚热带、马来西亚、菲律宾至澳大利亚。我国有4属,约12种;已知药用7种。

【药用植物】槲蕨(石岩姜)Drynaria roosii Nakaike[D.fortunei(Kze.)J.Sm.] 常绿附生草本。根状茎肉质,粗壮横走,密被钻状披针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基生,革质,枯黄色,卵圆形,无柄,基部心形,边缘全缘;孢子叶绿色,长椭圆形,羽状深裂,基部裂片耳状,叶柄短,有狭翅,两面叶脉明显。孢子囊群圆形,在裂片中肋两侧各排成2~3行,无囊群盖。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及台湾、海南等地。附生于树干或山林石壁上。根状茎(药材名:骨碎补)能疗伤止痛,补肾强骨;外用能消风祛斑。(图13-21)

图13-21 槲蕨

1.植株全形 2.地上茎的鳞片(放大) 3.叶的一部分,示叶脉及孢子囊群的位置(放大) 4.孢子囊(放大)

同属植物秦岭槲蕨D.sinica Diels[D.baronii(Christ)Diels],常无基生不育叶,能育叶羽状深裂,常仅叶片上部能育;孢子囊群在裂片中肋两侧各1行。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及西藏。团叶槲蕨D.bonii Christ,不育叶常圆形,革质,网眼不透明,全缘或边缘略波状,孢子囊群不规则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石莲姜槲蕨D.propinqua(Wall.)J.Sm.,有基生的不育叶,能育叶片常有裂片8~12对,孢子囊群在中肋两侧各1行。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上述三种的根状茎与槲蕨具有类似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