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用植物学:输导组织的运输水分和养料

药用植物学:输导组织的运输水分和养料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输导组织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养料的组织。输导组织的细胞一般呈管状,上下相接,贯穿于整个植物体内。被子植物的叶柄、叶脉中也有管胞,但是不起主要输导作用。相邻的管胞通过侧壁上的纹孔运输水分,所以其运输水分的效能较低,为一类较原始的输水组织。

药用植物学:输导组织的运输水分和养料

输导组织(conducting tissue)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养料的组织。输导组织的细胞一般呈管状,上下相接,贯穿于整个植物体内。根据输导组织的构造和运输物质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木质部中的管胞和导管,主要运输水分和溶解于其中的无机盐;另一类是韧皮部中的筛管、伴胞和筛胞,主要运输有机营养物质。

(一)导管和管胞

导管和管胞是维管植物体内木质部中的管状输导细胞。

1.导管(vessel) 导管是被子植物主要的输水组织,少数原始被子植物和一些寄生植物则无导管,如金粟兰科草珊瑚属,而少数裸子植物(麻黄科植物)和少数蕨类植物(蕨属植物)则有导管存在。

一般认为导管是许多长管状或筒状的死细胞(导管分子)连成的管道结构。导管分子间的横壁成熟时溶解形成一个或数个大的孔特称为穿孔,具有穿孔的横壁称穿孔板,导管分子首尾相连,成为一个贯通的管状结构。

导管的长度由数厘米至数米不等,由于导管分子横壁的溶解,其运输水分的效率较高。相邻的导管则靠侧壁上的纹孔运输水分。导管分子之间的横壁,在有的植物中并未完全消失,在横壁上有许多大的孔隙(图2-13)。如椴树和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导管,其横壁上即留有几条平行排列的长形的壁,成为梯状穿孔板;麻黄属植物导管分子横壁上具有很多圆形的穿孔形成麻黄式穿孔板;紫葳科一些植物导管分子之间的壁形成一种网状结构,成为网状穿孔板;有些植物的导管分子横壁形成一个大穿孔,称单穿孔板。

图2-13 导管分子穿孔板的类型

1.麻黄式穿孔板 2.网状穿孔板 3.梯状穿孔板4.单穿孔板

导管在形成过程中,其木质化的次生壁不均匀增厚,形成多种纹理或纹孔。根据导管侧壁上的纹理不同,可分成下列几种类型(图2-14、图2-15、图2-16)。

图2-14 导管分子的类型

1.环纹导管 2.螺纹导管 3.梯纹导管4.网纹导管 5.孔纹导管

图2-15 半边莲属植物初生木质部(示导管)

(a)纵切面 (b)横切面
1.木薄壁细胞 2、3.环纹导管 4~6.螺纹导管7.梯纹导管 8.梯网纹导管 9.孔纹导管

图2-16 药材粉末中的导管碎片

1.梯纹(常山) 2.螺纹、环纹(半夏) 3、4.孔纹(3.白蔹 4.甘草) 5.网纹(大黄)

(1)环纹导管(annular vessel):导管分子细长而腔小,其侧壁上木质化的增厚部分呈环状,增厚的环纹间仍为薄壁的初生壁,有利于随器官的生长而伸长,但易被拉断。多存在于器官的幼嫩部分,如玉蜀黍和凤仙花的幼茎中。

(2)螺纹导管(spiral vessel):在导管壁上有1条或数条成螺旋带状增厚的木质化次生壁,螺旋增厚也不妨碍导管的伸长生长。螺纹导管直径也较小,多存在于植物器官的幼嫩部分,与环纹导管一样,增厚部分容易同初生壁分离。“藕断丝连”,就是螺纹导管的次生壁与初生壁分离后被牵拉的表现。

(3)梯纹导管(scalariform vessel):在导管壁上增厚的次生壁与未增厚的初生壁间隔呈梯形。这种导管分化程度较深,木质化增厚部分占较大比例,不易再行伸长。多存在于器官的成熟部分,如葡萄茎、桔梗根中的导管。

(4)网纹导管(reticulate vessel):导管增厚的次生壁密集交织成网状,网孔为未增厚的部分。导管的直径较大,多存在于器官的成熟部分,如大黄根状茎、防风根中的导管。

(5)孔纹导管(pitted vessel):导管壁几乎全面增厚,未增厚部分为单纹孔或具缘纹孔。导管直径较大,多存在于器官的成熟部分,如甘草根、蓖麻茎中的导管。

在观察植物显微构造时,常可见同一导管具两种以上类型或出现过渡类型的细胞壁加厚,如同一导管可以同时有环纹与螺纹,或者螺纹与梯纹的加厚;有时梯纹与网纹之间的差别很小,即网纹的网眼呈横向伸长,称为梯网纹导管。(www.xing528.com)

从导管形成的先后、壁增厚的程度和运输水分的效率来看,环纹导管和螺纹导管是原始的初生类型,在器官的形成过程中出现较早,是初生生长早期形成的,位于初生木质部的原生木质部,多存在于植物的幼嫩器官部分,能随器官的生长而伸长,由于导管的直径一般较小,输导能力较差。而网纹导管和孔纹导管是进化的次生类型,在器官中出现得较晚,是在器官的初生生长后期和次生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位于初生木质部的后生木质部和次生木质部中,多存在于植物器官的成熟部分,导管分子短粗而腔大,输导能力较强,由于侧壁增厚的面积很大,管壁比较坚硬,能抵抗周围组织的压力,以保持其输导作用。

随着植物的生长以及新的导管产生,一些较早形成的导管常相继失去功能,而且常由于与其相邻的薄壁细胞膨胀,通过导管壁上的纹孔,连同其内含物侵入到导管腔内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囊状突出物,称侵填体(tylosis)。侵填体的产生对病菌侵害起一定防腐作用,其中有些物质是中药有效成分,但会使导管液流透性降低。

2.管胞(tracheid) 管胞是绝大多数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输水组织,同时也兼有支持作用。被子植物的叶柄、叶脉中也有管胞,但是不起主要输导作用。管胞是一个呈长管状的细胞,两端斜尖,端壁上不形成穿孔,细胞口径小,横切面呈三角形、方形或多角形。相邻的管胞通过侧壁上的纹孔运输水分,所以其运输水分的效能较低,为一类较原始的输水组织。管胞与导管一样,由于次生壁加厚并木质化,最后使细胞内含物消失而成死细胞,也常形成类似导管的环纹、螺纹、梯纹和孔纹等次生壁增厚的纹理,所以导管、管胞在药材粉末鉴定中很难分辨,常采用解离的方法将细胞分开,观察管胞分子形态(图2-17)。

图2-17 管胞碎片

1.关木通 2.白芍 3.麦冬

裸子植物的管胞一般长5 mm。在松科等植物茎中的管胞上,可见到一种典型的具有纹孔塞的具缘纹孔。

沉香芍药、天门冬等的次生木质部中,有一种介于管胞和韧型纤维之间的中间类型的梭形细胞,末端较尖,细胞壁上有具缘纹孔,其开口呈双凸镜状或缝状,厚度介于管胞与纤维之间,称纤维管胞(fiber tracheid)。

(二)筛管和筛胞

1.筛管(sieve tube) 是被子植物运输有机养料的管状构造(图2-18),存在于韧皮部中。筛管由多数生活细胞(筛管分子)纵向连接而成,其构造特点如下。

图2-18 烟草韧皮部(示筛管及伴胞)

(a)纵切面 (b)横切面
1.筛板 2.筛管 3.伴胞 4.白色体 5.韧皮薄壁细胞

(1)组成筛管的细胞是生活细胞,但细胞成熟后细胞核溶解而消失,成为无核的生活细胞。

(2)组成筛管细胞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构成的,不木质化,也不像导管那样增厚。

(3)相连筛管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sieve pore),具有筛孔的横壁称为筛板(sieve plate)。有些植物的筛孔,也见于筛管的侧壁上,通过侧壁上的筛孔,使相邻的筛管彼此得以联系。筛板(sieve plate)或筛管侧壁上筛孔集中的区域,称为筛域(sieve area)。在一个筛板上,由数个筛域组成,并成梯状或网状排列的,称复筛板(compound sieve plate)。筛管细胞的原生质形成丝状,通过筛孔而彼此相连,与胞间连丝的情况相似而较粗壮,称为联络索(connecting strand)。联络索在筛管分子间相互贯通,形成运输有机养分的通道(图2-19)。

图2-19 南瓜茎筛管分子形成的各个阶段

1.黏液质 2.融合的黏液体 3.黏液4.液泡 5.细胞质 6.细胞壁 7.细胞核 8.筛板

筛管分子一般只能生活1年,老的筛管会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筛管取代,而且会在茎的增粗过程中被压挤成死亡的颓废组织(obliterated tissue)。

筛板形成后,筛孔的周围会逐渐积聚一些碳水化合物,称胼胝质(callose),胼胝质不断增多,并形成的垫状物称为胼胝体(callus)。一旦形成胼胝体,筛孔会被堵塞,联络索中断,筛管也就失去运输功能。一般胼胝体于翌年春天还能被溶解,筛孔中又出现联络索,筛管恢复其输导能力,如葡萄茎中的筛管可作用几年。但一些较老的筛管形成胼胝体后,将永远失去输导功能。在多年生单子叶植物中,筛管可长期保持输导功能。

在被子植物筛管分子的旁边,常有一个或多个小型的薄壁细胞,和筛管相伴存在,称为伴胞(companion cell),两者关系密切,同生共死。伴胞细胞质浓稠,核较大,它和筛管细胞是由同一母细胞分裂而成,在筛管形成时,最后一次纵分裂,产生一个大型细胞发育成筛管细胞,一个小型细胞发育成伴胞。伴胞与筛管相邻的壁上,往往有许多纹孔,并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联系。当筛管死亡后,其伴胞也死亡。伴胞含有多种酶类物质,生理上很活跃。据研究,筛管的运输功能与伴胞的代谢密切相关。

2.筛胞(sieve cell) 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运输有机养料的输导细胞。筛胞是单个的狭长细胞,不具伴胞,直径较小,端壁尖斜,没有筛板,只在侧壁上有筛域。筛胞彼此相重叠而存在,靠侧壁上筛域的筛孔运输,所以输导功能较差,是比较原始的输导有机养料的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