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收载药物365种,按上品、中品、下品分类,其中来源于植物的有237种。《本经》开本草著作之先河,为后世本草的修订与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构成了本草学发展辉煌历史画卷的底色。原书失传,主要内容保存于后世本草之中,现存有多种辑本。
20世纪初至90年代在甘肃河西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2万多枚“敦煌汉简”(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有一部分涉及医药内容,使我们有幸穿越千年时空,触摸到熟悉的中药名,了解其应用等。如2001号简“大黄主糜谷去热,葶苈……”2000号简“治马伤水方:姜、桂、细辛、皂荚、附子各三分,远志五分,桔梗……”(图绪-1)
图绪-1 汉简
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补入《名医别录》,编著《神农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首创药物自然属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将所载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后世本草的药物分类均沿用此思路或略有发挥。原书亡佚,现有尉迟卢麟抄写于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的《本草集注第一序录》甘肃敦煌残卷:“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种……”(图绪-2)因抄录时间仅晚于原书问世约200年,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图绪-2 抄写于公元718年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编号:龙530)
《唐本草》(《新修本草》)由苏敬等人合作编纂,659年完成,官方颁布,被认为是我国和世界上的第一部国家药典。全书共54卷,收载药物844种,由3部分组成:除“正经(本草)”20卷,增“药图”25卷,并附以“图经”7卷加以说明,另有“正经目录”及“图录”各1卷。《唐本草》首次将图鉴方式应用于本草编著之中,即据实物绘制药图,图经文字相互对应加以说明,对真伪鉴定及品种考证尤为珍贵。但正经及药图等原书均亡佚,现存有敦煌古抄甲戊本及乙本等部分残卷。“胡麻,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一名巨胜,一名狗虱,一名方茎,一名鸿藏。叶名青蘘。生上党川泽。(”图绪-3)《唐本草》以其官修的权威性,本草学研究的学术性、药图与图经的实用性等在本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广为流传。公元731年即传入日本,现存有仁和寺手抄残本10卷。
图绪-3 《新修本草》敦煌残卷(编号:S·453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所撰,约成书于1082年。1108年经艾晟等重修;1116年由曹孝忠重加校订;1249年张存惠将《本草衍义》随文散入其中作为增订,改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现存刊本以张存惠原刻晦明轩本为最佳,该刊本30卷,收载药物1 746种,内容详博,方药并举,图文并茂。其所绘部分药图,对药物基原形态特征的把握有相当水准,如对蕨类植物金星草羽片背面孢子囊的图文描述及被子植物百合鳞茎、花部结构的准确绘制等(图绪-4)。书中大白字(黑底)部分,为直接引用《本经》之内容。
图绪-4 张存惠原刻晦明轩本
(左图:百合,右图:金星草)(www.xing528.com)
明代李时珍数十年呕心沥血,经3次大修,终于1587年编成《本草纲目》。该书集历代本草之大成,全书52卷,1 892种药物,来源于植物的有1 100多种,附方11 000余条,并附药图。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及人16部(为纲),60类(为目),实为当时最先进的分类方法。1596年《本草纲目》得以出版,先后有金陵本、江西本及杭州本等多种版本,其中金陵本为首刻本,最为接近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原貌(图绪-5)。该书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图绪-5 《本草纲目》金陵本(卷丹)
《植物名实图考》,清代吴其濬编著,1848年初刻本问世,全书38卷。1 714种植物分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12类,其中药用者占相当比例。该书图说兼备,尤以详细绘制的图谱见长。作者重视植物标本采集与实际观察,把握植物营养器官形态,亦注意繁殖器官特征的记录,如蕨类植物的孢子囊群(金星草、贯众等),裸子植物的大孢子叶球(松、沙木等)及被子植物花部的特征,使得相当一些图谱可以鉴定科或属,如丹参:花冠二唇形;雄蕊2;花柱细长等;据此,推断为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Salvia植物(图绪-6)。同时出版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为《植物名实图考》之初稿,收载植物788种。大量引用历代本草等相关资料,均注明原文出处,具很高的文献研究价值。《植物名实图考》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为近代药用植物品种的考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图绪-6 《植物名实图考》(丹参)
进入20世纪,西学东渐,对药用植物学发展亦产生影响。1931—1932年,赵燏黄出版《中国新本草图志》,基于本草学考证、基原植物分类学及生药学研究,对甘草、黄耆(芪)及人参等品种进行系统整理。鉴定基原植物并给出科名及拉丁学名,如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等;显微镜观察药材横切面植物组织特征,照相机拍摄原植物、药材外形及组织显微特征图,描述所含化学成分等。
1939年裴鉴出版《中国药用植物志》第1册,记载药用植物50种。每种植物均有科名及拉丁学名、详尽准确的形态学描述与精细的墨线特征图,如木通科Lardizabalaceae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等(图绪-7)。结合近代植物分类学方法研究本草学,体现了药用植物学发展的新阶段。
图绪-7 《中国药用植物志》
(第二十四图木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中药及药用植物学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中药基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先后编撰出版的专著主要有1951—1985年出版的《中国药用植物志》第2~9册,图文对照,共收载药用植物400个分类群。1959—1961年的《中药志》及其后来的修订版6册,收载植物药637种,药用植物2 100余种。1975年的《全国中草药汇编》,2014年已有第3版,收载种类3 880种。1977年的《中药大辞典》收载植物药4 773种。1994年的《中国中药资源志要》,1995年的《中国中药资源》及《中国药材资源地图集》等。自1953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颁布第11版,其中均记载有大量植物药。1996年出版了巨著《中华本草》,载药8 980种,还有《新华本草纲要》以及地方性中药志等,不断丰富了药用植物学的内容。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药用植物学科及其教材建设。先后由孙雄才、丁景和、谢成科、杨春澍及姚振生等主编的《药用植物学》教材,陆续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使用,不断的教学实践积累,使药用植物学步入教学体系逐步完善的新阶段。
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支撑,生物学、医学、药学、化学、数学及物理学等学科不断取得的科研新进展,为药用植物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进了一些新学科如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资源学及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等学科的分化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