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习不需要经过像我们今天这样的一系列考试,只要你喜欢学习,喜欢孔子的思想主张,都可以跟他学习。孔子从二十多岁起,即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他从不因门第、资质、学费等来选择教育对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也就是强调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大商人,又有劳动者,甚至还有曾经当过强盗的,所以荀子说“孔门多杂”,就是什么人都有。(《荀子·法行》)
对于那种野蛮的同学,孔子会怎样培养呢?
子路同学就是张飞、李逵一样的莽夫,他曾经欺负过孔子、打劫过孔子。那简直是仇人了,两人怎样成为亦师徒亦挚友的呢?今天我们读《论语》,看到子路是一块璞玉。孔子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子罕》)身穿粗布袍,与身着貂皮者并肩而立,却无低人一等之羞耻感,这就是子路的坦荡!
孔子教子路,首先是端正他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路读书的天分不算高,孔子评价他的学问水平:“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但子路是个实干家,很有从政才能,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认为他有管理千乘之国军事的才能,是孔门“四科”之一,政事方面的杰出人才。
孔子教子路,也针对他的性格特点,直言提点。子路仅比孔子小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在孔门弟子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两人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孔子曾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论语·公冶长》)他坚信当穷途末路、隐居到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子路为人鲁莽,很有军事才能,又心直口快,在对孔子的言行感到不理解或不同意时,往往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孔门师生周游列国时,曾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重兵围困了七天,粮食都吃完了,跟随孔子的学生都饿得病倒了。子路气冲冲地来问孔子:“难道君子也有穷困到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教训他说:“君子虽穷困,但在关键时刻仍坚持自己的节操;小人一穷困便什么都干得出来。”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自始至终跟随孔子。由于子路勇武,孔子在很多时候得到了他的有力保护。(www.xing528.com)
孔子曾评论子路说:“一两句话就可以对官司做出决断,大概是子路了。”(《论语·颜渊》)子路的直率和果断,孔子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这样的品性特别适合参政。子路的才能、子路的豪侠之气、子路的真诚、子路的信守承诺,在当时诸侯间很有名。子路曾受鲁国的执政者派遣和其他国家谈判,这相当于大使。谈判后对方国家说:“有子路和我们口头约定就够了,我们就可以不用盟誓。”可见子路的信义在诸侯国间的影响力,这当然和孔子的悉心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孔子家语》中具体描述了“子路受教”的精彩细节: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需揉烤加工就很笔直,砍下来用它直接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这样说的话,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劈开它在一端束上羽毛,并将它磨得十分锋利做成箭,它射得不就更加深了吗?”子路听后连拜两次说:“多谢(先生)教导。”
这则短文通过孔子与其弟子子路的对话,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文中以加工后的箭与现成的竹竿比较作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努力学习总会有进步的道理,从而突出了学习在人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像子路那样莽撞但真诚学习礼仪的学生,孔子非常欣赏,尽管孔子常常批评他,却把他当作自己最信赖的朋友,并将之培养成才。子路这样的同学虽然有很多毛病,但却是非常好培养的。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最不好培养的学生往往就是那种又聪明又漂亮、家里有钱、自己有才能,还能说会道的学生。这样的年轻人常常更追求一种外在的东西,而不注重内心的提升。孔子对这样的学生会怎么培养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