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也就是了解他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论语》保存了许多孔子对学生情况进行个别分析的记录。如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从学生才能专长方面分析,对不同学生做比较分析,等等。他常常能用精练的语言,甚至只用一个字就把学生独特的优点或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他曾经对自己的几大弟子做出过精准的评价,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意思是说,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
我们以其中的曾参为例,来了解一下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是否准确。曾参也就是后来被尊称为“孝圣”的曾子。孔子说“参也鲁”,说他迟钝,心直不会转弯,我们来看看他是否像孔子所说是个迟钝的、心直不会转弯,不会变通的人。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多岁,他和父亲曾点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曾家很穷,全家人靠种地为生。可是,人穷志不短,一家人品行都很高尚,尤其是曾参,在当时就以孝顺和自律著称。有一天,曾参去田里除草,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全家人都指着这瓜地活命了,曾参弄断了瓜秧,他老爹曾点真是气不打一处来,顺手拿起一根大棍子,一棍子朝曾参打了过去,把曾参打得昏死过去了。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捡了条命。活过来的曾参,是否会和自己的亲爹反目成仇呢?一般人起码会和自己的父亲生气的,不理他。但曾参不是一般人,他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副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自己没什么事,还马上向老爹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着进屋,搬出琴来弹奏,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很多人听说了这件事都为曾参点赞,觉得这孩子太仁义了。孔老师听了会表扬他吗?孔子听说后,大发脾气,把曾参狠狠骂了一顿,差点要把他逐出师门。为什么孔子会骂曾参?怎么骂的他?孔子骂曾参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孔子家语·六本》)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负杀子的恶名吗?”在孔老师的点拨下,曾参真正参悟了孝道,传说他是“十三经”之一《孝经》的作者。两千多年来,《孝经》对中国人立身行事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和孔子对曾参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如何充分了解学生?孔子从“听其言”和“观其行”两方面下手,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有个叫南容的学生,是鲁国人。南容这个同学很喜欢没事念《诗经》,不是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情诗,而是多次念《诗经》中这样一句话:“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大雅·抑》)这句话的意思是,美玉上的瑕疵是可以琢磨掉的,但如果说错了话,那就不可挽回了。南容这样谨言慎行的人是非常可靠的,孔子因此对他青眼相加,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孔子通过行动让学生们明白了在乱世谨言慎行的重要。
孔子常常这样通过对身边学生的评价,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典范,促进学生们学习。因为孔门师生的事迹非常突出,所以许多思想家的著作都记录有孔门师生不同侧面的语录。据《列子·仲尼》和《说苑·杂言》记载,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
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子贡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赶不上的!”孔子回答说。
“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
“那么,子张呢?”子夏问道。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的方面也是胜过我啊!”(www.xing528.com)
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
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呢,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是往往又不够谦虚;子路的勇敢是没得说的,但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些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啊!所以他们都愿意再跟我学习学习,来提高自己。”
子夏豁然开朗。
孔子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在回答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的。值得称道的是,孔子在学生面前从不摆老师架子,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自己犯了错也勇于承认。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字子羽,是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岁,相貌丑恶。他刚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孔门一位长于“文学”(典籍文献)的弟子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从不走小路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我;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主动承认了自己在识人上的错误。
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无处不在的。不论他是在看待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上,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以至在回答不同性格的学生的问题上,都能体现出来。
尽管弟子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禀赋和才能,但在孔子的教育与引导下,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学有所成。这为当时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道德进步和文化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