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受益匪浅

孔子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受益匪浅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特权教育一统天下的时代,孔子“有教无类”的私学无异于一场八级大地震。孔子在教学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研讨,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这种在音乐中师生倾心相谈、共同提高的情景,在孔门中是一种经常采用的教育方式。运用比喻,是针对领会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心理活动过程而创造的教学方法。今天的教师们,真的都该跟着孔子老师学学怎么当老师。

在2500多年前孔子所处的时代,学在官府,教育是贵族的特权,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是没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的。在特权教育一统天下的时代,孔子“有教无类”的私学无异于一场八级大地震。孔子在当年以七十三年人生历程,独自一人留下了弟子三千的辉煌教育史诗,至今无人能超越。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续写了老师在思想上的辉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

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历史上,有哪位老师的后继弟子像孔门弟子这样留下了如此之多的人类智慧精华?!名师出高徒,这句话用到孔子身上最恰当。学生的成才路,最能体现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甚至是精神追求。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能够创办起私学,门下弟子三千,除了他的人格魅力、渊博知识,还与他讲究教学艺术密切相关。那孔子讲课的方式是我们今天老师上课的这种一言堂吗?不是。

第一,讨论是孔子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他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经常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告诉学生答案。整个一部《论语》,就是孔子和学生讨论、谈话的记录。孔子的弟子曾向老师提过许多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如“问仁”“问社”“问礼”“问政”“问孝”“问知”“问行”“问士”“问耻”“问为邦”“问事君”等,孔子都是以讨论的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孔子在教学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研讨,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先进》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各种古文选本都有收录,就是一篇讨论式教学的最佳范例,通过对话表现了四位孔门弟子的不同意趣、性格和志向。说有一天,孔子兴致很高,与几个弟子围坐在一起,孔子让学生们围着他放松地坐着,先听曾点鼓瑟,以音乐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谈谈各自的志向。于是,弟子们纷纷起来表态,孔子不时点评。在他们师生畅所欲言的过程中,曾点一直在鼓瑟伴奏。当孔子点到他言说自己的志向,他弹瑟的声音才慢慢低下来,然后是“铿”的一声给音乐收尾,放下瑟站起来,很有激情地向大家描绘了自己的理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想自在地穿着春天的单衫,和几位成年朋友,一起带着年轻学子,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被曾点所描绘的美妙的场景感染了,长叹道:“吾与点也!”说,多么令人陶醉啊,我赞同曾点!这种在音乐中师生倾心相谈、共同提高的情景,在孔门中是一种经常采用的教育方式。(www.xing528.com)

第二,孔子还常常通过比喻说明道理,以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为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道理。他曾经深入浅出地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来启发学生,想要成为担当大任的君子,就要经得起风霜雪雨的严酷考验。运用比喻,是针对领会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心理活动过程而创造的教学方法。在孔子谈到出身问题不是成功的障碍时,他打了一个比方说:“如果耕牛的牛犊毛色赤红且犄角周正,虽然它是耕牛的后代不宜做祭品,但山川之神怎么会舍弃它呢?”(《论语·雍也》)古人在重要的祭祀中会用到牛,祭祀的牛不能用耕地的普通耕牛,而是要用专门饲养的毛色漂亮的公牛。这好比人的阶级,祭祀的牛是贵族,耕牛是农民。言外之意就是:只要你有了出众的才能,不管身份如何低贱,你一样可以被重用。这个比喻,很形象地阐释了“英雄不论出身”这句话的含义,令人深思。

孔子总是随时随地利用身边的事物教育学生。他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将时光比喻成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这比任何有关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格言警句,都要更形象、更生动,因而也就更入心,更有意味。这就是“比喻”式教学的力量。

第三,孔子在教学中还通过时政评论向学生阐发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孔子的一个很重要的创造。

孔子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关注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有一次,孔子从泰山旁路过,遇见一女人在一个坟墓边痛哭,就问她:“你怎么哭得那么伤心?是有很伤心的事吧?”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你们家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得知他们全家宁可冒着被老虎咬死的危险也不愿意离开这里,只是因为这里没有苛刻的统治政策,孔子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的著名评论。我们可以从孔子这些评语中看出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

孔子从来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他认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文,莫吾犹人也”。(《论语·述而》)他曾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不以师长自居,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对话教学中,学生有时并非都认同孔子的观点,也有提出自己看法的时候,孔子很尊重学生,如果学生的看法对,他就乐意接受。

2500多年过去了,我们无缘亲见孔子讲学的情景,但是从《论语》的记录中还可以想见孔子讲学的动人画面:春天到了,泗水河的冰融化了,两岸桃红柳绿,芳草如茵。孔子带领弟子们来到河边。他用水来打比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学生年华如逝水,一去不复返,要只争朝夕,有所作为;他启发学生从山水中感悟人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他用身边常见的事物来言说深奥的哲理。今天的教师们,真的都该跟着孔子老师学学怎么当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