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往往从服饰出发,衡量历史,针砭现实,品评人物,判断是非……从某种角度来看,服饰已成为孔子看人生的一种视角。
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才是最美的呢?服饰不分贵贱和时尚与否,要能体现出“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在孔子眼中才是最美的。这实际上就是将服饰人格化、伦理道德化了。孔子的学生子路刚与孔子相识,便被孔子的内涵和气质折服,决定托人帮忙拜孔子为师。子路很重视拜师这件事,特意穿了非常气派的衣服去见孔子。孔子看了他的衣服,露出不悦之色:“你衣服太华丽,满脸得意的神色。天下还有谁肯向你提意见呢?”言外之意是说,你这样的装束我是不敢给你当老师的。子路听完赶紧换了简朴舒适的衣服进来,人也显得谦和知礼了。可见,内外兼修的美是孔子最推崇的。汉代刘向的《说苑》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去见一个道家的人物子桑伯子。子桑伯子自在惯了,连衣服也不穿,帽子也不戴,光着大膀子就和孔子见面了。孔子的随行弟子们很不高兴,对老师说:“夫子为什么去见这种人?”他们认为子桑伯子不穿衣服见自己重视服饰礼仪的老师,对老师和自己的师门都是一种侮辱。孔子却说:“子桑伯子人好,就是缺点礼仪教养,少点文采,我想跟他谈谈,让他增加一点儿礼仪修养。”孔子离开后,子桑伯子的门人也很不高兴地说:“您为什么要见孔子?”子桑伯子说:“孔子这人水平高、品质好、学问大,就是礼仪太烦琐了点,我想跟他谈谈,让他去掉一些。”
孔子要说服子桑伯子穿戴讲究点,却又批评子路穿戴太讲究气派,这中间好像有点矛盾。其实,孔子对服饰的审美观正表现在这矛盾的统一体中。他说过一句名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他看来,子桑伯子是“质胜文”,太朴素了,只讲内涵不讲外表,一点修饰也没有;而子路与他初见时是“文胜质”,太讲外表,不讲内在修养,都不合他的审美要求。孔子这段话是就人的修养而言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他的服饰审美观。“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性、本色;“文”是指人的外表修饰,“文质彬彬”,实际上是要达到本质和外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外在服饰要与自己的内在道德品质达到完美的统一。
孔子不是一个教条的人,很随和。但是,为服饰确立起伦理坐标的孔子也有严峻的一面。春秋时,鲁国和齐国风行紫色,齐桓公和鲁桓公都喜欢穿紫色的袍子,于是紫色纺织品价格猛涨十倍。而一向认为朱色是正统的孔子,在此时却讨厌紫色。为什么呢?孔子明确地在《论语》中宣称“恶紫之夺朱也”!紫色不是正色,紫色是中间调和色,在孔子时代,“紫色”的色彩语言代表的是乱臣贼子,它夺去了周朝推崇的朱色的色彩正统地位。孔子继承了传统的色彩政治学,把颜色分为正色、杂色、美色、恶色,如同君臣、父子、男女有着严格的界限一样。他认为纯正的颜色才是君子礼服的色彩,天青色、绛色等中间调和色都不能用来做礼服,孔子是旗帜鲜明地维护周朝以朱色为正统的服饰观念。(www.xing528.com)
对于著名的历史人物,孔子也多从服饰角度去谈其贡献,如评论齐国的政治家管仲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衽就是衣襟,古代上衣的款式,是交领斜襟,华夏族向右掩,称为右衽;夷人的上衣向左掩,称为左衽。管仲曾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主地位,遏制夷人势力,巩固华夏族在中原的统治,所以孔子称赞说若没有管仲,那我们早就披头散发左衽着装成为夷人了。在孔子的心目中,服饰独特的款式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首要精神标志,款式的变化自然也是政治成败文化存亡的标志,应该特别重视。后世民族矛盾激烈的时候,胜利者往往将自己的服饰强加在失败者身上,作为征服的标志,失败者也以坚持原有的服饰作为反抗的不屈的表现。追本溯源,我们在孔子这里找到了这一思维模式的原型。
与孔子感情最亲厚的学生子路正是用生命践行了老师的服饰礼仪:
有一次,颜回、子路侍立于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把自己的车、马、衣服、裘皮大衣都拿出来和朋友们共享,就是用坏了也毫不遗憾。”(《论语·公冶长》)可见子路的豪侠之气!子路后来在孔子的举荐下在卫国当官,卫国内乱时,子路为了维护正统的一方与叛乱者作战,交战中对方把子路帽子上的缨穗给砍断了。如果子路还是戴着以前雄鸡状的帽子,估计运气会好一点。子路寡不敌众,留下了最后一句临终遗言:“君子死而冠不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可不能掉下来。”于是,子路放下手中的武器,把断了的帽子缨穗系好,从容赴死。
孔子此时已是晚年,听闻子路的死讯,大为伤痛。孔子有个叫子羔的学生,个子很矮,身高不足五尺,“状貌甚恶”(《孔子家语》),相貌还特别丑陋。孔子本来以为他很愚笨,不怎么看重他。子羔曾被子路提携,做了个小官。卫国内乱时,子羔曾劝子路不要回宫廷里去,子路拒绝了他的劝阻,结果回宫后遇害。子路战死,子羔没有死守礼仪,逃回孔子身边。孔子反而赞他深明大义,善于自保。可见孔子虽然重视礼仪,但礼仪在孔子心中不是僵化的、刻板的,而是通达的、以尊重生命为前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