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饮食礼仪:充满人情味,重视礼的内涵

孔子的饮食礼仪:充满人情味,重视礼的内涵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吃饭是非常多礼的,但这种多礼不是僵化的仪式,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孔子不仅自己重视饮食礼仪,而且教育自己的学生也要重视,甚至把饮食礼仪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但在孔子看来,饮食事小,礼仪事大,仁爱之心也要建立在遵守礼仪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失礼。可见孔子的饮食礼仪不是僵化的,更重视的是礼的内涵。只有喝酒而又不失礼仪,才是最恰当的。

孔子的饮食礼仪:充满人情味,重视礼的内涵

孔子吃饭是非常多礼的,但这种多礼不是僵化的仪式,而是充满了人情味。《论语·述而》篇记载:“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以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哀怜与同情。

孔子不仅自己重视饮食礼仪,而且教育自己的学生也要重视,甚至把饮食礼仪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孔子的推荐下做了卫国的邑宰(一个城市的行政长官)。一次,子路根据农事需要,组织当地的农民在城邑附近修挖一条排水沟,以防洪水之灾。劳动中,为了让大家吃得饱,鼓舞干劲,子路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给农民们做成好的饭食。子路觉得自己干了件好事儿,可孔子听说后严厉批评了他。子路非常不理解,质问道:“难道你反对我做仁义之事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懂得这其中的道理,原来还不明白。按礼制的规定,天子爱普天下的人民,诸侯爱自己封地内的百姓,大夫爱自己所管束的人民,士爱自己的家人。如果超过了所爱的范围,就是夺人之爱!你现在这样做不就是夺人之爱,有侵权越礼的行为吗?”《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强调每个人都要“安分守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不要僭越。果然,卫国宰相派人来质问子路:“你使用老百姓挖沟,又用自己的俸禄给他们吃饭,这是想夺我的人吗?”子路的行为,从仁爱的角度看没有错,不过一顿饭而已。但在孔子看来,饮食事小,礼仪事大,仁爱之心也要建立在遵守礼仪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失礼。

孔子吃饭如此多礼,那大家可能就想问问,他对所有人都这样吗?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这样吗?如果有他比较讨厌,甚至是敌对的人,给他送吃的,请他吃饭也这样吗?孔子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遵循礼仪,但是善于变化,活用礼仪,而不是认死理儿。举个例子:

鲁国的掌权者季氏有个很宠信的家臣叫阳虎,字货,《论语》中也叫他阳虎,有时称呼他为阳货。这个人长得和孔子特别像,身材伟岸,勇力过人,足智多谋。阳虎表面上忠心耿耿为季氏做家臣,实际上是要想取代季氏,独揽鲁国朝政。这个阳虎可以说是孔子的对头,孔子十七岁那年埋葬了母亲,得知自己是鲁国贵族的后代,就想去参加季氏举办的鲁国贵族宴会。正是这个阳虎,在宴会门口将孔子拒之门外。随着孔子在鲁国乃至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大,阳虎经过反复权衡,认为自己揽政后需要孔子这样的文化名人做谋臣,以给自己当政增添筹码。阳虎知道孔子曾受过自己的气,不喜欢自己独揽朝政。为了表示诚意,他特地命人加工制作了一只蒸熟的小乳猪,亲自乘车登门拜访孔子。孔子虽说不是心胸狭窄之人,也不计前嫌,但他疾恶如仇、爱憎分明,他最痛恨的正是阳虎这样的乱臣贼子。然而,客人登门,不待之以礼,又非君子所为。怎么办呢?孔子选择了“打太极”,他退避到内室之中,让他人接待阳虎,说自己外出访友不在家。阳虎断定孔子是有意回避,便强压心火,假装客气,让人将蒸乳猪献上,就扬长而去。(www.xing528.com)

乳猪在周朝时,是非常珍贵的食品,烹饪方法非常讲究。按春秋时的礼仪,别人送来礼物,主人如果当时不在家,回家后是应该亲自登门回谢的,尤其是送乳猪这样的珍贵食品,更要回谢了。这就等于给孔子出了个难题。他避阳虎都来不及,怎么能登门拜见?如果孔子不去回谢阳虎,那会被大家嘲笑他不懂礼仪;如果登门致谢,又怕落得个与乱臣贼子同流合污的罪名。经过再三思考,孔子想出了一条两全其美之策:乘阳虎出门办事之机,孔子乘车来到阳虎家,同阳虎家人交谈了几句,让家人转达孔子的谢意。这样既不失其礼节,更不会让其他人误会与乱臣贼子同流合污。可见孔子的饮食礼仪不是僵化的,更重视的是礼的内涵。

孔子认为,吃饭不是小事。许多政事、国事、家事都体现于平常的一餐一饭之中。吃饭自然会喝酒,孔子在宴席上喝酒吗?梳理《论语》和《礼记》等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喝酒的,但对于酒没有瘾,可能只是参加社交活动时适当饮酒而已。孔子对喝酒时要遵守什么礼仪非常重视,还特别提到了什么酒能喝、什么酒绝对不能喝,这能给今天的贪杯者带来很多启示:

这就是——饮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做什么事儿都按照“礼”的要求来,喝酒也是这样。他不反对人们喝酒,但也不提倡喝过量。《论语·乡党》中就有“唯酒无量,不及乱”之语,就是孔子对待喝酒的态度。喝酒过多,会使人失去自控能力,说出许多非“礼”之言,做出非“礼”之事。很多男同志,可能都有切身体会。因此,孔子主张喝酒要因人而宜,量大的可多喝点,量少的少喝,没量的就别喝了,就是以“不及乱”为标准。据汉代记录孔子及孔家后人言行的《孔丛子》一书记载说,孔子其实是一个酒量颇大的人,亦可饮上百觚。觚,是先秦时喝酒的一种盛酒器。此说虽难免有些夸张,但孔子肯定很有酒量。孔子虽然能喝,却很少喝酒,即使非喝不可的情况下,也只是少喝而不失其礼数,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会因饮酒过量而导致失礼的行为发生。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那我不喝行不行呢?不喝就不会出乱子了。孔子的看法是,不行。在宴席上不喝酒,是和宴席上的人感情不亲厚。那么在孔子看来,人们饮酒应当遵循一个怎样的“度”呢?孔子主张,人们饮酒应当达到“酡”的状态,即微醺。只有饮得微醺而不醉,才是最佳境界。酒喝多了以至于乱了礼仪法度,那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失去了应有的礼貌。不喝更不礼貌。只有喝酒而又不失礼仪,才是最恰当的。孔子的做法和态度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因为饮酒涉及陪伴亲友,因此没有一定的量的限制,只要“不及乱”,即不神志昏迷错乱就好。中国人饮酒,最佳状态就是微醉而不大醉,大醉则被耻笑。这也构成中国酒文化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