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朋友可能会问,孔子重视的东西很多,他还特别重视礼仪呢,如果礼仪和饮食卫生冲突的情况,孔子会怎么选择呢?
先秦时,人们的饮食卫生意识很淡薄,所以,食物中毒现象非常普遍。孔子针对这一问题,警告世人要重视饮食卫生。在饮食卫生和孔子最重视的礼仪冲突的情况下,孔子会选择饮食卫生。比如,孔子时代的人大都特别重视祭祀,祭祀的物品中就有肉,叫作祭肉。天子和诸侯祭祀也用祭肉,祭祀结束之后,天子和诸侯会把祭肉分给朝廷重臣分享。臣子分到祭肉后,要在当天与家人一起吃完,表示对君主的感恩之情。因为这是国君赐给的祭肉,代表着国君对自己的重视。如果国君赐的祭肉和饮食卫生冲突的情况下,孔老师会选择按照礼仪吃祭肉,还是维护饮食卫生安全呢?对这个问题,孔老师直接给出了答案。国君赐的祭肉,在正常的状态下一定要吃完的。可是,如果这祭肉超过了贮存的期限,也不能吃。尽管这样做可能有冒犯国君的危险,但饮食卫生直接关系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必须这样做。孔子还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
1.“鱼馁而肉败不食”,鱼、肉腐烂变质了,不能吃;
2.“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
3.“臭恶不食”,食物有些变味儿了,不吃。
这些“不吃”,是孔子提出的饮食卫生标准。注重饮食卫生,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来说只是基本的。孔子还强调营养要均衡,只有营养均衡,身体才能棒棒的。怎么才能做到营养均衡呢?孔子认为主食是养生最重要的食物。对于主食与副食之摄取比重,孔子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乡党》)指出作为副食的肉类,摄取量不应该超过主食。今天很多女孩减肥不吃主食,应该听听孔子的劝告,别营养失衡。孔子还集中谈到了几个“不食”:(www.xing528.com)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
没有烹调好的不吃,不该吃饭的时候不吃,肉切的方向不对也不吃,没有合适的调味料也不吃。不了解这些饮食习惯来由的人,可能会觉得孔子事儿多。其实,其中任何一条都关系到身体健康,关乎生命——没有烹调好的生冷食物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肠胃炎;不该吃饭时不吃饭,能培养规律饮食的习惯,促进消化吸收;熟悉做饭的朋友都知道,肉切的方向不对的话,咬不动,咽到肚子里也不消化,会胃疼;没有合适的蘸料不吃肉,是因为当时没有现在的烹调技术,肉一般都是涮着蘸料吃,不蘸酱的话,什么滋味也没有,非常不好吃。孔子还特意强调“不多食”,强调饮食要有节制,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七八分饱,刚刚好”;而且在吃饭的时候不能随便聊天、谈论问题,“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因为讲话会影响咀嚼食物及消化液分泌,不利于食物消化吸收,说话还可能会喷溅出食物渣儿,既不卫生又失礼。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这么多符合卫生标准的饮食规则,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还有个特别喜欢的佐餐小菜,《论语·乡党》明言:“不撤薑(姜)食”。孔子每顿吃饭,桌子上都摆着放姜片的小碟子。据现代研究,姜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常吃有益健康。生姜中的抗氧化作用十分有效,还能延缓衰老。孔子每顿吃饭必须有姜,但不多吃,每顿只吃一点。
孔子还主张食物最好是自家制作,“沽酒市脯不食”,(《论语·乡党》)即买的酒不喝,买的肉干不吃。至于为何不喝买的酒,可能是对食品卫生不放心。春秋时期便已经出现商品造假的情况了。孔子当中都宰时,首先就是从加强市场管理入手,用德政来引导,再加强纠察管理,很快便把造假、欺骗行为杜绝了。而且那时候造酒工艺不复杂,一般家庭都能自己酿造。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这种对饮食烹制的要求,就其严格程度而言,并不亚于他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要求。敢于对面前的美食说“不”,是孔老夫子的高明之处。他提出“不多食”“食无求饱”“疏食菜羹”等一系列养生主张。应当说,孔子的这一思想观念完全符合现代营养科学及平衡膳食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来说,美食当前,美酒在杯,美人在侧,诱惑就在你面前,有几人能拒绝?追随欲望,就是凡人;节制欲望,像孔子一样,就是圣人,就是君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