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珍惜粮食,孔子的饮食养生之道

珍惜粮食,孔子的饮食养生之道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平均寿命三十几岁的春秋时期,孔子能活到七十三岁,已属高龄了,这与他重视饮食养生之道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天地赋予我们的生命,孔子主张一定要好好珍惜。表示感恩天地的养育,同时表明不忘发明饮食的人。孔子珍视食物,也体现在他给儿子取的名字上。并不是从祭祀、国家大典的隆重场合来,而是从饮食中来的。一生以建构礼乐文明为己任的孔子,自然对于饮食礼仪高度重视,餐桌就是他除杏坛之外的另一处课堂。

珍惜粮食,孔子的饮食养生之道

有些老年人到了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时会特别害怕,他们认为这两个年龄是“坎”,容易去世。这是受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个迷信说法的影响。“73”“84”这两个年龄数字是怎么来的呢?这和我国古代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去世年龄有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周岁是七十二岁,虚岁是七十三岁;孟子生于约公元前372年,卒于约公元前289年,周岁是八十三岁,虚岁是八十四岁。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计算的,所以孔子是在七十三岁时去世的,孟子是在八十四岁时去世的。古人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认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是很不吉利的,所以才把这两个年龄说成“坎”,认为圣人都容易在这两个年龄死去,何况一般老百姓呢?于是这种说法便世代流传下来,越传越广,越传越玄乎,甚至带有迷信的色彩。其实,七十三应该是个吉利的数字。在平均寿命三十几岁的春秋时期,孔子能活到七十三岁,已属高龄了,这与他重视饮食养生之道有着直接的关系。《论语》中有一章《乡党》,专门记载了孔子饮食起居,坐卧行走的各项日常礼仪。

对于天地赋予我们的生命,孔子主张一定要好好珍惜。而对赖以生存的食物,孔子认为,人一定要心怀感恩与敬畏。今天我们在外国电影里常可以看到,那些信教的外国人,吃饭之前都祷告一下,画个十字感谢主赐给食物。其实,饭前祭祀也是我们中国的古老礼俗。我们在《论语》中就看到,孔子每次在吃饭前都要行祭礼。为什么祭祀?

表示感恩天地的养育,同时表明不忘发明饮食的人。

大家可能会想,你说平常咱们吃个大餐,一定要祭祀。假如就一个人,泡一包方便面、吃点咸菜,还要举行祭礼吗?这是不是就可以免了?

不能免。《论语》中说孔子:

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

疏食:糙米饭、粗食。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后来指调和五味的汤。这里的菜羹是指菜汤。疏食、菜羹,都是简陋的饮食;必祭,有的版本也写作瓜祭。有些古文字的专家认为“瓜”恐怕是错字。这是指食前将席上各种食品拿出少许,放在食器之间,祭最初发明饮食的人;“齐”是一个通假字,通“斋”,斋戒的斋。

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即使他吃的是非常简单、粗糙的食物,像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祀,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对天地宇宙心存感恩。饭前祭祀是孔子每餐必修的功课。在悄然无声的肃静氛围中,孔子平静地吃完每一餐。没有热闹的喧哗,没有灯红酒绿,抛开一切纷扰,给最寻常的生活留下品味和思索的空间,也促使我们现代人去反思——天地赋予我们生命,我们有没有好好珍惜?对赖以生存的食物,我们有没有心怀感恩与敬畏?

孔子在自己家里吃饭的时候,要每食必祭,如果他到别人家吃饭会怎么样?(www.xing528.com)

如果有人请孔子吃饭,见到菜肴丰盛,孔子会脸色一变,不再说说笑笑,变得严肃、郑重,表示恭敬,以感谢请客人的深情厚谊。

孔子珍视食物,也体现在他给儿子取的名字上。父母都是最爱子女的,希望能给孩子取个好名字,一生都有好兆头。孔子的儿子的名字,就是食物。他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仲叔季”是古人用在兄弟排序中的词语。伯鱼,意思就是大鱼,孔子怎么会给儿子起这么一个名字呢?

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孔子那么有学问,他肯定要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个文化色彩浓一点的名字吧,怎么弄了鲤鱼当名字呢?

这是因为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国的国君知道孔子喜得贵子,给他送了鱼来,送的就是鲤鱼。

可以想象孔子在二十岁时已经以才华闻名于鲁国,国君为了对本国的知识分子表示尊重,在他家生孩子时才给他送来礼物。孔子拿到鲤鱼以后,很感激国君送的礼物,认为是一种荣耀。所以就给儿子取了孔鲤这个名字。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怎么来的呢?并不是从祭祀、国家大典的隆重场合来,而是从饮食中来的。儒家经典的《礼记》明确指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一生以建构礼乐文明为己任的孔子,自然对于饮食礼仪高度重视,餐桌就是他除杏坛之外的另一处课堂。在参加宴会时,孔子主张一定要注意礼仪: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很严谨,完全按照礼的要求来做。尤其是尊重老人,这在《论语》中有多次表述,所以在参加乡里宴会时,比他年龄大的人不下桌,孔子便不离开,一直陪着。饭局结束,孔子也要等年长者先出门,自己在后面跟随出门。客人不放下筷子,主人不能放下筷子,更不能离桌,否则便是失礼。但家里人没有这些规矩。一般说“家无常礼”,指的就是家庭生活可以随便些。在孔子看来,吃饭、喝酒不单单是口舌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实际上发挥着仪式的作用,应合乎礼制要求。“杖者出,斯出矣”是维护尊者、贤者、长者的地位,以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井然有序的氛围。在饮酒过程中有许多礼节,宾客的入座、举杯、举爵、敬祖、答礼等,均有一定之规,长幼尊卑、人际关系准则、邦国兴衰之运都可以通过吃饭、饮酒来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