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开始,孔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全天下华人共同的老师。然而,今天的人们,只是单纯地敬仰和崇拜孔子,却很少去思考、追溯孔子有没有老师。那么孔子究竟有没有老师呢?回答应该是:有。一个人的成长,哪能没有老师?古今中外无师自通的天才有,但那毕竟是极少数。孔子在磨难中成长,从前人和当时贤哲们的身上汲取营养,最终成为集大成的孔圣人。那么,孔子的老师是谁?孔子有多少个老师呢?韩愈的《师说》就倡导“圣人无常师”,也就是没有固定的老师。谁有优点、有学问便积极向他学习。孔子自己就曾经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随时随地向身边人学习。
孔子转益多师,还有一位教他练琴的老师师襄子。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弹琴、鼓瑟、吹笙、击磬,他样样都会,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但孔子从不满足。五十岁那年,他还特意向著名音乐家师襄子学弹琴。
师襄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著名乐官。古代乐官一般叫师,后来担当这一职务的人就把师作为自己的姓,冠于名之前,如师襄,加“子”表示尊重,又称师襄子。
本来孔子的琴技已经相当好了,但是,对孔子来说,艺无止境,他还想提高自己的琴技。在听了师襄子抚琴的精妙演奏之后,孔子就下定决心向师襄子学习。来自《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段精彩描写,已经成为中学课本中的经典古文阅读片段,情辞并茂地描述了孔子学琴的过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师襄子教孔子弹奏一首曲子,已经学习弹奏了半个多月,师襄子觉得孔子已经练习得很好了,想再换一首新曲子教他。可孔子还是坚持继续学习同一支曲子。师襄子劝他:“这个曲子你确实已经会了,学一首新的吧。”孔子却说:“曲调是学会了,可是演奏曲子的技巧还尚未学好。”过了几日,师襄子听着、看着,觉得这下连技艺也熟了,又劝他:“技艺已经学好,该学新曲子了。”孔子还沉浸在曲调中,好一会儿才回答说:“我还没有能够全部领会这首曲子的志趣神韵呢。”又过些日子,细心的师襄子清楚地觉察出,自己的这个学生已经将曲子的志趣与神韵真正把握住了,便再次郑重劝他:“志趣神韵都有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但是让师襄子想不到的是,孔子还是坚持要继续学习这支曲子。他向师襄子请求:“再等等吧,等我体察出这个曲子的作者是谁并想象出他的精神风貌,再学新的曲子吧。”
终于有一天,孔子在琴声缭绕的余音中站起身,推开窗子,向着遥远的天边抬头仰望,许久,才若有所思地说:“我已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这样的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做得出来呢?!”此语一出,师襄子顿感震惊。他一下子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着孔子连连作揖道:“是呀是呀,我的老师向我传授此曲的时候,正是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呀!”(www.xing528.com)
《文王操》本是歌颂周文王的琴曲,被古人尊为最高雅的作品,认为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灵魂。孔子大爱此曲,可惜的是,琴曲《文王操》后来失传。后人在试图恢复还原《文王操》时,便将琴曲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主体由周文王变成了孔子,所以后来的《文王操》就被认为是赞颂孔子德行的曲子。
正是在切磋琢磨中,孔子的琴艺突飞猛进!孔子学琴,锲而不舍。他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更深的层次里。哪怕是大师级的老师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他别的,孔子还是不断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学会了。一支曲子,孔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孔子如此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真令我们深受感动。除了《史记·孔子世家》之外,《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记载了这个故事,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学习音乐的榜样与范式,告诉我们该从音乐中获得什么、领悟什么,也让我们看到了圣人孔子的好学与善学。
如果我们能细心揣摩孔子向师襄子学琴这段故事的深意,我们就能知道怎样“学”“习”,才可以让我们真正获得精神上的提升——
孔子学习弹奏古琴不是浅尝辄止,也不是只想获得弹琴的技艺被人羡慕,而是精益求精。
孔子弹琴时心意专一,人与曲合,从而心有所得。
孔子是通过学琴这种日常活动来磨砺心性,这恰恰就是儒家修身的特点。
注意“学习”这个词,学是学习,习是实践演练,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孔子学琴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是学古圣先贤的为人,《文王操》琴曲的主角文王,一片仁德之心,使得周朝国运昌盛。“习”就是按古圣先贤的为人方法去做。孔子现身说法,为我们后人昭示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境界。
除了向老子、苌弘、师襄子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学习外,孔子还时刻向身边遇到的人、事学习。他还有个小老师,《三字经》里有这样一段话:“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这里说的是孔子好学,不耻下问的故事,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