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黄龙溪位于双流、彭山、仁寿三县交界处,双流县西南部边缘,距成都市区28公里,辖区面积50.4平方公里,总人口2.08万。锦江由成都流入贯穿古镇,在黄龙溪古镇区东面纳入支流鹿溪河,组成镇域内主要体系。黄龙溪镇有着2000余年的历史,古称赤水,地处锦江、鹿溪河汇流处,黄龙溪是以赤水河的浊水,流入府河清江后,呈现酷似龙图像的水文奇观而得名。牧马山、二峨山隔江对峙,是古蜀南面水道的咽喉要地,是连接成都与长江、金沙江、大渡河的水码头重镇。东来的锦江与南来的赤水相接,又西去与江口、乐山、长江、金沙江、大渡河及南蛮[1]之地相接,乃古蜀王国的军事要地。公元前316年,末代蜀王曾在此作最后的决战,古蜀为秦所灭。《水经注》载:“三国蜀汉时期建安二十四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又梁人虞荔《鼎录》记:“蜀章武二年……黄龙见武阳之水九日,因铸一鼎,象龙形沉水中。”千古一溪,因此得名“黄龙”。
黄龙溪在两宋时,已是彭山县重要城镇之一。《元丰九域志》载:“彭山县在州北(梅山)四十五里,辖一十九乡,永丰、蛮回、黄龙、福华四镇。”可见此处北宋时已是商贾云集,官府征税的重镇之一。明末清初,黄龙溪被战乱摧毁,从乾隆四十年(1775)开始,大批省外移民迁入,黄龙溪逐渐得以恢复发展,成为重要的移民场镇和水码头。清时,镇仍属眉州彭山县辖,编为二十二里,黄龙溪属其一里,清末民初,曾呈现“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的盛况,享有“五帮”[2]不夜城的盛誉。祖辈讲,水上运输经常泊船百艘,最多时达240艘,船工3000余人,进入码头依赖船运为生。清末,黄龙溪归成都府华阳县管辖。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川江河运业随之迅速发展,也促进了黄龙溪旧时的繁荣。大小商店、作坊上百,场镇居民逾千,过往船工、客商、游人日达数千人。民国《华阳县志》载:“油子河下段,源于走马河四分支,在筑断堰与柏条河汇合后,通称府河。”府河流至成都与锦江合流,经望江楼、中和镇、中兴镇、苏码头至黄龙溪,入彭山县至江口汇入岷江,自古就有航运之便。《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3]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水路,府河是市景繁荣的成都沿河输出输入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及其他货物的重要通道,是府河航运业促进了黄龙溪的繁荣。由于鹿溪河与锦江在此交汇,河湾开阔,水运较为发达,往返成都、重庆、乐山的船只多在此停泊,加上本地运送牧马山特产的船只,使黄龙溪河面帆樯如林。黄龙溪船工号子就是在繁荣的府河航运业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还有被誉为“小都江堰”的古佛堰、锦江著名的陈家水碾、鹿溪河上的官堰这三大水利工程,也为黄龙溪号子的生存提供了有益的空间。(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