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试讲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完整而细致的备课是讲好一节课的必备前提。所谓备课,主要是指掌握教学内容,领会编者意图,确定目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具体可通过以下几步来完成。
(一)列大纲
大纲是在详写教案之前列出的大概框架。在钻研教师用书,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确定讲授这部分教学内容所需的几个部分,整个教学过程的初步构思,以及讲课过程中所需要的素材。列大纲能使讲授者对整个备课过程思路清晰,同时避免在后续备课时落下细节内容。
(二)搜集素材
确定思路后,考生要梳理并搜集讲课过程中需要的素材,可以看一些经典的课堂教学案例和设计,学习优秀的教案,下载有关的课件,同时准备一些课外扩展知识等。
(三)详写教案
作为初次试讲的面试者,在课前不能只准备一个讲课的大纲,大纲所提及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部分都应该在教案中进行具体的分析。试讲者在上课前对计划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执行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1.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
☉考生备课时对自己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要足够熟悉,可以向在职的、经验丰富的学科教师请教。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学对象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考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以便于后面其他教学环节的设计。
☉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考生来说,在试讲时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评委,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也应当特别注意。
3.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分析中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以及详略,安排不同的教学目标,将所要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应达到的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应起来。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分析是不可分开的,在备课时往往整体进行,这一点对于教师非常重要。
4.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九种方法。
☉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有的只需要一种教学方法便可以进行,有的则需要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用。
☉缺乏经验的试讲人员,很难把握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尽可能详细,且切勿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主动学习知识。(www.xing528.com)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含所要讲述教学内容的具体解析、课堂提问与回答、教学内容间的过渡、讲述各部分内容所要用的时间安排、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所要做的事情、板书的设计及书写、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6.课后作业
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一定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的设计相结合,体现学科特色并具有创造性。
(四)试做实验
☉对于文科类课程试讲,若需要播放一些音频以及视频素材,那么学科教师就应该在上课之前试播,以检查素材是否能顺利播放。
☉对于理科类课程试讲,这一部分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验,除了极少部分经验非常丰富的学科教师外,其余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试讲时的考生,都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前试做实验。
(五)再次完善教案
考生一定要再一次检查自己的教案,所有部分都应做详细的检查与思考,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六)细写讲稿
☉讲稿不是教案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地写出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考生提前写讲稿有助于整理思绪,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课堂教学脱离原来的教学设计,也可以参考讲稿及时回到原来的教学设计中。
备课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起点和终点,需要不断深化,不仅需要倾注时间,还需要凝聚智慧。考生要想从“为它所控”转变到“为它所动”,最终变成“为我所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考生要不断反思,既要学习他人,还要坚持自己的主张。
【备考提示】
在众多的教师公开招聘面试中,更多采用模拟课堂教学的形式,考生必须在20—50分钟内即兴备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备好一节课,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对某门课程的驾驭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备好一节课呢?
第一,根据抽到的课题的内容确定好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再以重点、难点为中心,围绕它们进行知识线索的建构,设置学生互动的主题,设计板书和精选练习题。
第二,可进行“脉络备课”,构建课堂大框架。所谓“脉络备课”,就是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围绕主要的学习环节进行板块设计,并有明确的设计意图。
第三,备课中每个环节的设计要安排清楚,相互要联系紧密,一环扣一环,并且要有整体性。
第四,备课要精心设计引入课题的技巧。
第五,在备课时不要追求面面俱到。
第六,面试前多练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