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由此对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也应该是多层次的。根据职责范围对咨询人员的层次进行划分有利于进一步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在此方面国内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三级网络工作体系的建立,心理咨询的立体型模式等,这些研究提出了工作模式的分层,但对咨询队伍的专业能力并没有进行分层,借鉴已有的研究,我们将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指导、劝告,以及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这种形式对指导者或劝告者的专业教育背景没有特殊要求,但指导、劝告的效果与他们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有直接的关系,那些生活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全面的指导者,特别是那些有过痛苦的人生经历的助人者,通常会获得较好的指导或劝告效果。大学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都可以在第一层次上发挥作用。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其了解有关心理发展、人际沟通、人格理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并掌握倾听、情感表达、解释等基本技能,就会使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有效。高校心理咨询的有效开展,有赖于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但并不是层次越高越好,一般而言,心理咨询人员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应与他所提供服务的领域或层次相对应。
第二层次是为正常学生提供适应性、发展性咨询服务。从业者应至少具备心理咨询与指导专业的硕士学位,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学生在发展、适应、计划、决策等方面的需求。这一层次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上、心理上及生活适应上有可能产生问题或问题刚出现苗头的学生。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学习兴趣。通过辅导活动,至少应达到不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的目的。在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工作的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至少达到第二层次。从辅导员、德育教师中通过人格测试甄选出来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适合担任这一层次的工作。
第三层次则是为心理异常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心理从业者应具有咨询心理学或心理咨询与指导专业的博士学位。这一层次面对的是在心理、学习、社会适应方面产生重大问题或不正常状态、性格出现偏差的学生,并负责全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计划与指导。负责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分开,这样更有利于心理咨询的效果。(www.xing528.com)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问题是一个需要特别重视的现实课题。从整体水平来看,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现状与高校心理咨询所担负的任务极不协调。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加速心理咨询人才,尤其是第二层级人才的培养,将是推动高校心理咨询发展,有效发挥高校心理咨询功能的核心任务之一。
为促进各层次心理咨询人员能力的提高,实施“三级评定”的能力考评措施。每一层次都分别设立初级、中级和高级。接受相应的培训并考核合格可以评初级,工作一定的时长,参与督导和考核合格可以获得中级;再工作一定的时长,发表一定的专业论文,可以获得高级。并且高级资格与心理咨询人员的津贴挂钩,这样的三层三级分工评定能够一定程度上推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