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生生理发育的成熟,心理上也会出现一些从未有过的新体验、新感受、新需要和新要求,即使有些要求是合理的,周围环境却不一定能满足;明明是社会要求的和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有的大学生却无视它的存在等等。诸如此类的不一致、不协调,使那些大学生迷茫、困惑和痛苦。作为教师应该了解他们成长期间所带来的“困惑和烦恼”,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使他们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达到维护和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目的。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认识这一时期的矛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表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大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表、自己的内心世界。起初是由别人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慢慢学会独立评价,由注重外表和行为结果逐步提高到对内因和动机的评价。这些变化都表明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这一时期的自我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情绪性,自我评价不由自主地出现,一般是自我估价过高,或对人对己评价过低或过高,且极不稳定。对评价结果敏感,心理反应强烈。这个时期,对自己的评价结果、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倾向,极易造成自负、神经质、自信或自卑等心理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做好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咨询工作:一是确定自我评价的标准;二是进行自我调控的训练,使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断增强。
伴随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学生逐渐发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了,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而是成人了。希望别人能以成人的态度对待他。大学生开始渴望独立,摆脱依赖的要求非常强烈。他们开始重视自我的存在,在辩论中,有了自我的思想,在参与的活动中,要自作主张,甚至大胆地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念去评价,并指出成人的不足之处。许多教师和家长一时接受不了已形成的依附关系的新变化,常常不间断地指责、评说,“孩子不听话”“翅膀硬了”等。这种管教造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诸如“对着干”“顶牛”等现象。大学生要求独立的做法常常与父母、教师心目中所期待的依赖产生矛盾,造成彼此关系的紧张、僵化,即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更加尖锐。有些学生因此易怒、固执、情感淡漠,甚至负气出走。
大学生独立感要求比较强,但他们阅历较浅。他们的思想观点、信念尚未形成且极不稳定。环境的诱惑力又大,他们还不能真正独立,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带领和指导,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只有形成了世界观,才能真正独立,发挥他们的能力。这个时期教师应做到:引导他们培养谦虚谨慎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虚心地向成年人请教,使他们减少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和冲突;和他们保持平等的关系,以朋友相称,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经常与他们平等沟通,以此减少心理冲突;多给他们创造时机,来体现和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
(二)活动能量与认识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人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又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活动。认识是知,活动是行,知和行的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知和行又是统一的,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结果,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知和行,有着不同的关系。
幼儿的认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常常是一边活动一边认识;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在某些方面开始超过了活动过程。学生的认识与活动具有新的特点,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这是由于进入生长高峰期身体的快速发育,肌肉力量的增大,新陈代谢的旺盛,大学生在身体活动方面的能量总计接近于成人,特别是短暂的,具有爆发性的,需要灵巧性的能量付出,往往会超过成人。但大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成人相比,则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表现为行动超出认识水平。大学生精力充沛,总会感到浑身是劲,其能量和精力都需要发泄,大学生有时会不自觉地产生或表现出一些盲目的、不必要的动作,他们有时确实没有怎么想就行动起来。大学生情感强烈,易于冲动,理想带有幻想性、情境性,需要强烈,但自制力尚差,在思想上又无所顾忌,无论干好事或干错事都非常卖劲,且在行动之后往往也就不再去认真思考行为的利害关系和后果了。
由于大学生认识与行为还未完全同步,教师对他们的行为评价时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实事求是。学生做了好事,不可对他们的思想境界估计过高,表扬应适宜;干了错事,不应想得太坏。
其二,引导或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教育者希望或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活动之后应引导他们认识其社会意义和价值,注意认识和行动的统一性,逐步达到由认知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动。
其三,在丰富系统知识的同时,还要训练和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及辩证思维。(www.xing528.com)
(三)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经济地位未独立的矛盾
随着大学生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交往逐渐变得频繁,对物质需求的内容和数量也大大增加,对物质和金钱有较大的支配权需求。但他们在经济上还处于依附的地位,物质需要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因此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同未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比较激烈。
大学生一般比较注意社会上的消费趋向,渴望父母能满足自己更高、更多的物质需要,特别是受社会上出现的崇尚高消费的影响,他们对于勤俭节约的行为会视之为“小气”,而对一些大手大脚花钱的同学则羡慕不已,个别学生有时甚至以损害他人或集体的财物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因此,对于大学生这一逐渐突出的矛盾心理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目前,大学生高消费有五类:一是同学聚会;二是互赠礼品;三是佩戴首饰;四是“煲电话粥”;五是名牌“包装”。这些消费开销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上千元。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要多开展一些传统教育和艰苦朴素教育,举办“手拉手”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必要的勤工俭学的活动等,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便从根本上改掉学生乱花钱的坏习惯。
(四)对未来向往和现实状况的矛盾
个体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先自觉地认识眼前出现的事物。继之靠表象的记忆来认识不久的过去,最后靠创造性的想象、抽象思维来认识过去与未来。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才可能认识过去和未来,并且比较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现实。
大学生认识现实,总是从所处的周围环境接触的人、发生或经历的事出发,受周围人们的言论、行为的影响,概括出个人对现实的看法,大学生不容易认识到制约着他们的现实社会的本质,即总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形势。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现实的评价是表面的、不稳定的,常常和个人的主观情感、个人的得失相联系。有时同样是一件事,在对不同的人的影响上,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比较快,正处在速变期,这决定着大学生不安于现实的特点。他们渴望在不断变革的现实中创造美好的未来,厌烦自己平静乏味的生活,积极按照自己的看法去批评现实、设想改变现实,因而他们常常表现出有较强的进取心。
大学生由于受思维的限制,往往难于比较明确地认识未来。他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从现实或历史上选择自己所崇拜的人物的具体形象开始的,以他们作为楷模来设想自己的未来,大学生的头脑里对自己未来形象的设计蓝图越清晰越明确,则对他们的牵引力就越大,经过他们的长期努力,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有的大学生已有初步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理想,并渴望实现它。但他们往往把问题看得很简单,还不知道理想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实现的。他们常常过于自信,看不到不利的因素,而且比较心急,想很快实现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稍遇困难和挫折,易产生埋怨、不满、灰心丧气的情绪。
为使大学生正确地解决这个矛盾,使他们顺利地、健康地度过这个时期,消除心理上的不健康,教师应该做到:鼓励大学生大胆幻想;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现实的理想;帮助他们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同种种困难做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