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给心理健康一个明确的界定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同一序列中的两极。两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可能只是程度的不同。
(一)判断心理健康的依据
判断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复杂。心理健康的界定还受国别、民族、宗教文化以及划分者的学术观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往往很难有统一的、明确的标准。目前,人们一般采用以下的参照依据来界定心理健康与否。
1.心理测量评定
心理测量评定是经过专家、专业人员编制并加以标准化的一种测量方法。此法具有客观化、省时、易操作、量化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例如《精神卫生自评量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等。这些量表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测量人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大面积的普查。但是由于测量的侧重点不同,难以较准确而全面地反映测查对象身上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使用量表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进行。
2.社会常态标准
界定心理健康与否是通过社会的常态比较来划分的。凡是符合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行为,为社会一般人所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即为健康,否则为不健康。但人们的观念不一样,不同的群体、角色,持有不尽相同的观念和价值,他们赖以判断社会常态的标准也会有所区别,也就难以有统一的标准。
3.社会适应评定
社会适应评定是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体良好的顺应为出发点,并从个体对社会集体、人际关系、他人、自我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来考察健康与否。由于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适应理解不一样,相关的判断标准也不同,如多数教师认为偷窃、逃学、欺骗是适应不良的表现;而心理学家则认为自卑、孤独、抑郁等才是适应不良的表现。
4.主观经验评定
人们习惯以自己体验的和由经验形成的认知结构为参照来评价和解释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事物及结果,当你自我感觉良好时,你就会充满快乐与信心;但有些心理患严重障碍的人会否认自己有病,就像酒醉的人会否认自己醉了一样;有些人则会夸大或缩小自己的症状。一个人的主观感受,极大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以及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判断。
因此,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程度如何,不应简单地采用某一个依据。为了克服所定标准的局限性和不足,应综合采用上述标准,从获得的多维结果中进行分析,以此来达到结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使得国内外一些心理学专家和学者努力探索和研究,如通过对不同人群进行大规模的心理健康调查,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由于心理健康本身的复杂性,目前人们对它的标准的认识和表述仍未统一。马斯洛强调个体良好的心理感受和经验,在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的条件下充分发展自我控制力和潜能。
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包括:
1.乐于学习
学习是社会赋予学生的责任,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较好地运用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去,使各种心理机能的发挥都比较正常和谐。把求知增长才干看成一种人生的乐趣,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由“好学”发展为“乐学”。
2.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
大学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敏捷、情感最活跃的时期。一般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认识、情感、言行、举止应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形成自我意识,成人感出现,性心理意识逐渐成熟,独立性表现,情感丰富,情绪易波动,兴趣广泛,好交朋友,注意并有意识地进行社会化。
3.学会与人相处
大学生能够在学校、家庭生活中,很好地处理与同学、朋友间及师长的关系,建立互尊、互爱、互重、互助的人际关系。在群体中受欢迎并有自己的朋友,保持和发展融洽、和谐的关系。(www.xing528.com)
4.善于适应环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能适应这种变化是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热爱生活,能接受现实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能以切实可行的方式加以处理,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只有这样方能有效地适应环境,满足自己成长发展的需要。
5.情绪愉快而稳定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然而它们应该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而且肯定情绪多于否定情绪。即使出现不好的情绪也能自我调节。相反,如果喜怒无常、情绪经常波动而不能自控,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大学生应该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永葆心境的乐观,开朗地去面对一切。
6.正确地悦纳自己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般都能准确、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积极主动地去改变它。即使一时无法克服、弥补的缺陷,亦能坦然地接受。随着青春期的结束,性意识的觉醒,男女同学都可以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身份,愉快地接纳自己的身份。相反,不悦纳自己的人,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完善,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重视自己,而常常处在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之中。这种人不善于迎接挑战,稍遇挫折,不做客观的分析,归咎自我,否定自我。
7.学会自我调节
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矛盾,由于他们的社会化水平比较低,认识水平还不够高,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不满,这需要他们积极地面对,学会自我调节。生活中,难以预测会发生什么问题,在遇到巨大的不幸、挫折或意想不到的问题时,心理上会产生挫折感、失落感,失去自控能力。对自己的心理及时调节,很快地从中自拔出来,保持心态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善于自我调节是自我保护、避免心理损伤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三)心理不健康的划分标准
没有满足心理健康标准的可划为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进而影响自身的心理发展。心理不健康有程度上的区分。根据症状对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的程度和治疗所需要采取的方式类别,心理健康以严重程度加强的序列可以划分为心理困难、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1.心理困难
因经验不足或教育不当,多少会给学生造成轻微的心理问题,它对在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产生局部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人生精力充沛、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大学生求知、求新、求变、求动的心理非常强烈,由于先天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及耐受挫折的能力差,常常和现实产生矛盾。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又往往使他们消极地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久而久之产生心理不健康。研究表明,在强迫型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高压、强迫命令的教育方式,不顾及孩子的愿望,可能造成孩子顺从、固执、攻击、暴躁等心理问题;在溺爱型的家庭中,父母一味地顺从孩子,百依百顺,可能使孩子产生社会适应困难、以自我为中心、易怒等心理问题。当然,父母本身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耳濡目染也影响着孩子。大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和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场所,要发挥它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活动。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态度也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困难。专制型的教育态度,易造成学生情绪紧张,两面性,攻击性;放任型的教育态度,易造成学生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纪律性差。
不良的社会环境可通过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心理困难。心理困难一般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与人格偏差。社会适应不良分为:环境适应困难,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适应不良。人格不健康表现为:自卑、偏激、神经质、暴躁等。
这种心理困难一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在心理咨询员的帮助下,得到较快的解决。
2.心理障碍
因心理的创伤造成局部的心理失常,表现为神经症和心身障碍等谓之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神经衰弱、抑郁症和精神性厌食、精神性贪食等。这类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心理咨询,而且需要采用心理治疗的手段。也就是说,解决这类问题,不但要提供信息,进行方法的指导,还需要应用一定的心理矫正术进行矫正。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由于严重的心理创伤无法承受或心理障碍没有及时解决,逐渐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它表现为精神分裂或狂躁等,这种病人往往思维不符合逻辑,把妄想当真实,把理想当现实,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解决这类心理问题一般需要与药物治疗配合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