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的“养生”一词已经包含有心理卫生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当今的心理卫生运动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法国精神病医生比奈尔首先提出解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呼吁社会改善精神病人的环境,并因此被认为是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者。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与美国的比尔斯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发展历程

心理卫生作为一门科学是近代的事情,但其思想古已有之。

(一)古代的心理卫生思想

1.我国古代的心理卫生思想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心理卫生的术语,但心理卫生的思想却源远流长。古代的“养生”一词已经包含有心理卫生的思想。养生包括“养身”和“养心”两个方面,前者可以理解为保持身体健康,讲究生理卫生;后者可理解为保持心理健康,讲究心理卫生。我国古代的心理卫生思想是沿着哲学家的心理健康思想和医学思想家的心理健康思想两条道路发展起来的。

(1)我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发展阶段

我国古代的心理卫生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萌芽初创阶段

这个阶段属于先秦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其中比较有名的著作是《黄帝内经》,该书强调了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指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②发展充实阶段

这个阶段属于先秦至隋唐时期。这个阶段哲学家的心理卫生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养生论》《抱朴子》《列子》等著作中,医学家的心理卫生思想体现在《伤寒论》《千金药方》等著作中。

③日臻完善阶段

宋元时期。这个时期体现心理卫生思想的著作有《保生要录》《脾胃论》《三因方》等。

④普及民众阶段

这个阶段属于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卫生思想主要体现在《养生四要》《医先》《摄生三要》等著作中。

(2)我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理论基础

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结为“形与神具,形神兼养”八个字。即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保养身体,以促进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要保养精神,以促进身体健康。

这种思想对当今的心理卫生运动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我国古代心理卫生的主要原则

古代心理卫生的主要原则可以归结为六个方面:

其一,清静养生,健康之道。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主张清静养生是健康之道。老子主张恬淡虚无、清净无为、顺乎自然。孙思邈也主张“静思灭想”,具体提出了“十二少”,即“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应注意的是,清静养生并非教人无所事事。

其二,调理情志,永葆青春。不少古代的思想家都认为,情志活动过度,会影响身心健康。

其三,节欲保精,心身健康。古代思想家中主张节欲以养心的也不少。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老子也要求“少私寡欲”。

其四,修身养性,仁智者寿。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养性,认为阴阳平和之人是养性的标准模式,修身养性的最高层次是仁智。

其五,适应年龄,分段养生。如孔子就提出“君子忧三戒: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其六,顺应自然,调养心身。顺应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顺乎自然界的变化,以调摄心身;二是掌握人与自然二者的自然规律以保养心身。

(4)我国古代心理卫生的防治思想

在防治心理疾病方面,《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也就是要预防疾病,这条原则对后世医学影响极大。

另外,有些学者在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大类:

一是心疗,主要是调摄心神,改易心志,移精变气。为此,可以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有益于心身健康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素问·移精变气论》可以说是心疗的专篇。

二是意疗,主要是有意识地运用正常言行或改变环境等方法治疗病人内在的精神损伤即内在的情态变化,以达到和其志,定其向,调动病人遂情适性,治疗心疾的积极性。

三是情疗,也称以情制法。情疗有五种:喜疗,可以克服抑郁、忧伤;怒疗,可以控制另一种病态情绪的发展;恐疗,是以恐惧手段治疗病人的病态情绪;悲疗,即“悲胜喜”,可以消散内郁气结和抑制亢奋的情绪;思疗,引导病人对有关事物进行思考,以解脱或对抗另一种病态情绪。

2.古代外国的心理卫生思想

心理卫生思想产生于希腊时代。在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心理卫生的思想。11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已经把心理卫生作为保护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其名著《医学之书》中提出了保护心理健康的六大手段:阳光和空气;食物和饮料;运动和安静;睡眠和兴奋;新陈代谢以及情感

另外,柏拉图也对心理健康的问题发表过一些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认为,形成一个健康人格的决定因素是理性、精神以及维持生命的食欲能力和相互协调。一些人理智持重,另一些人则易躁少安,还有一些人放荡不羁,这反映出人们在人格健康方面的差异性。

(二)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

法国精神病医生比奈尔首先提出解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呼吁社会改善精神病人的环境,并因此被认为是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者。(www.xing528.com)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与美国的比尔斯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尔斯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曾因抑郁症而住进精神病院,在病愈后却无法获准出院。因为在当时以隔离收容为主的精神病院,缺乏有效的治疗,即使痊愈后,也很少有人过问,能顺利出院者很少。比尔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大众传播和司法的力量,最终得到抑郁症痊愈的证明而出院。

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的宗旨是,完全从事慈善的、科学的、文化的、教育的活动。尤其关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的保持和增进,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等研究、治疗和预防,以及全人类幸福和健康的增进。

伦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通过了《心理健康和世界公民》的纲领性文件,并通过了建立“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的决议。此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成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简称WFMH)。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总部设立了心理卫生处。这个卫生处的主要活动成果是把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个体健康统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美国心理卫生工作的演进

美国成立了全美心理卫生委员会,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儿童辅导诊疗所”(Child Guidance Clinics)。美国国会通过并经由联邦政府颁布《国民心理卫生法案》,根据该法案设立“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直属联邦政府卫生教育和福利署的公众卫生局。该研究所的主要工作是为心理卫生工作调查研究、各州心理卫生专家的训练及有关心理卫生研究补助经费的分配与拨发等,并与各地设置心理卫生诊疗所与儿童辅导诊疗所(儿童辅导诊疗所分为普通诊疗所、医院附属诊疗所、收容诊疗所、学校诊疗所、大学附属诊疗所5种)建立密切的联系。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与情感心理卫生基金会合并为“全国心理卫生协会”,推广全国心理卫生工作。成立“精神与心理卫生协同委员会”并隶属国会,目的是检讨及研究当前的心理卫生问题。

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由于个人习惯和生活方式带来的疾病代替传统的传染病成为导致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美国政府所投入的居民的医疗保障费用逐年上升,这在20世纪70年代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争议。健康研究的优先权应该从生理学转向对影响健康和疾病的流行病的、社会的、教育的、环境的和行为的各种因素上来。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IH),特别是国家行为学研究所(NHLBI)为行为医学、行为健康和行为心理学这三门学科的出现和发展做出贡献。

健康心理学在美国是心理学学科中一个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学科。它的宗旨是:促进和保持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对疾病的认定和对健康、疾病和机能失调进行诊断;改善健康保障体系,制定健康政策。

(四)我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

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各国开展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也逐渐开始发展心理卫生事业。

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该会以保持并促进精神健康防止心理的神经缺陷与疾病为宗旨。其任务是探讨关于保持并促进精神健康的方法与原理、调查并统计各地实施心理卫生的状况、训练推行心理卫生事业的人才、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等共12项。

1.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成就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主任委员张明园先生撰文指出,在50年以前,中国几乎没有精神卫生服务。20世纪40年代末,精神科机构不足10所,从事精神科专业的医师不到100名,绝大多数精神病人得不到治疗。

我国的精神卫生服务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建立和行政体系相适应的三级精神卫生领导系统。市、区、街道的精神卫生领导小组,其成员包括卫生、民政、公安、财政、劳动社会保障和残联等和精神卫生关系密切的行政机构,负责制订方案、分工协调和组织实施。

第二,建立三级精神卫生技术指导系统,由市和区的精神卫生机构的防治科及基层保健机构中经培训的精神科兼职医生组成,任务为指导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实施。

第三,在地区中进行精神病普查,并建立档案卡。

第四,开展社区服务,包括设立精神科门诊,定期随访;开设家庭病床,让病情不稳定的病人在家接受治疗;设立精神病人医疗站,开展职业康复;进行家庭教育,让病人亲属更多地了解如何照料精神病人的常识;成立以社区、邻居及病人亲属组成的看护网,为病人及病人亲属提供支持。

近年来,心理卫生服务领域正在扩展,许多城市开始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热线、危机干预等服务,使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及需要心理卫生服务的人们得到服务。

2.我国心理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郭念峰研究员在《中国心理卫生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对策》一文中专门论述了我国心理卫生事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职业的社会化水平一般,深度不足

心理卫生事业是否已经达到职业化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社会化水平,包含两个维度,即广度和深度。毫无疑问,中国心理卫生工作就其广度来说,已涵盖社会现实生活的许多层面,但工作深度尚显不足。调查研究工作多为定量分析,定性研究并不多见,造成心理卫生的干预行动针对性不强,比如儿童、少年问题虽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人们花了不少精力去论述重要性,但由于缺少可靠的定性分类和诊断手段,使矫正指导工作多半停留在一般化水平上。

(2)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问题

随着心理卫生事业的广泛开展,来自社会各阶层和各学科领域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人们依据“治疗躯体疾病的是医生”这种传统观念,把解除心理痛苦的人称为“心理医生”。这种定位和称呼是自下而上的,不是经过学界依据学科分类、反复论证之后定下来的,所以,定位是否准确,确实是一件有待商榷的事。但是,国家相关机构在制定三级甲等医院的指标时,要求必须设临床心理科或心理咨询科。这种由政府职能部门给出的决定,使心理卫生和临床心理学家进驻了医院,也使“心理医生”的称谓似乎找到了依据。不管怎样,经过多年的发展,心理卫生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工作者,在这两门学科的交叉点上,通过大量实践工作,总算在社会分工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得到了一个能被公认的称号,从业人员的社会位置是职业化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心理卫生工作者社会位置的确立,也标志着心理卫生工作职业化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与此同时又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就是心理医生资格如何认定,由谁来认定,凭什么认定等。目前,心理医生资格认定处在两难之中。一名医学院毕业生通过了全科考试之后,是否就是一位合格的心理医生?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目前医学院开设的30余课时医学心理学课程,充其量只触及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诊断学的皮毛,甚至在某些分支学科方面连皮毛也未触及。而作为心理医生必须掌握上述心理学基本知识。一名大学心理系毕业的学生,学了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认定心理医生资格吗?显然也不行。虽然在心理系中可以学完与医学有关联的课题,但他们对医学尚是一个“学科盲”。资格认定方面的难处也体现在心理医生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身上。

(3)社会效益的获得与科学评价的困难

经过多年的奋斗,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概念渐渐深入人心。心理卫生工作已获得很大的社会效益。直接的社会效益是使心理障碍者摆脱痛苦,间接的社会效益是使这些人以新的心态回到工作岗位或家庭中,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正是由于对社会效益没有精确的计算,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的社会使用价值无法估算,所以,心理卫生事业的经济效益也难以获得。

知识一旦变为商品,必须在流通(使用)中去实现它的使用价值,从而获取应用的经济效益。一种事业的职业化,哪怕是理发美容、开饭馆,关键标志是从业者的劳动能够获得社会承认,并从社会中获得经济的等价报酬。就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现状来看,社会效益颇大,经济效益极微。

(4)组织建设与沟通方面的问题

职业化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从业者之间能否建立一种学术交流组织,以及能否具有经常性的沟通手段。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这一级组织来说,自身虽然设置许多专业委员会,但彼此很少发生联系,专业委员会与协会之间沟通也不甚密切。

(5)强烈的社会需求与相对软弱的应对能力

我国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为获取快速发展,人们必须付出更多。在人们的付出中与心理学相关的有:高强度的心智劳动付出;对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变革必须做出快速适应时所承受的压力;适应思想观念、社会价值观倾向性变化时所付出的代价;改革后,重新自我评估和重新定位,以及在社会实践中重新开辟自我发展道路时承受的压力。

心理卫生工作与现实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第二方面,是心理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起,职业队伍越来越庞大,队伍的来源主要是临床医学界和教育界,也有其他学界的人员转入心理卫生领域;真正心理学界的人员为数很少,真正精神病学界的人员虽然比心理学界人员多,但从总体比例来看为数也不多。这就使我们的队伍中非专业人员占绝大多数(从文献看,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在心理卫生事业开始初期,也都是非专业人员广泛介入)。所以,当社会需求突飞猛起时,便只能借助非专业力量。事实证明,在心理卫生事业中做出许多成就的,也正是这些原来并非专业的工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