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咨询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而是带有一定“心理问题”的来访大学生,由此,许多人认为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问题”的消除和防治为主旨的障碍性心理咨询。倡导发展性心理咨询取向并非对障碍性心理咨询的忽略和否定,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现状,障碍性心理咨询的技术水平还十分欠缺,亟待提高,对少数出现严重障碍性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应及时转至专业卫生机构以免延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的研究成果

(一)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特定的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扰,增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的帮助活动。心理咨询包括个性化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咨询,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实践而言,主要以个性化心理咨询为主要形式。个性化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对一的咨询关系,前去咨询的主要是有一定困扰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相对于整体大学生的数量而言,他们是少数。这一特征就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帮助对象的有限性,不可能使所有人受益,而教育理应是面向全体和大多数的,所以心理咨询有必要发展为更大的范围,即走向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国际上一般不提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说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称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但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咨询。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咨询发展而来,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比心理咨询丰富得多。在学校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部分出现心理困扰、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不仅要有特定心理咨询工作,而且还包括大量的课程教育、课外活动,甚至还要担负起向全社会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指导家庭、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大学生心理咨询应该定位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发展性价值取向

从心理咨询的价值取向来看,主要包括障碍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两种发展取向。前者主要是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人提供援助、支持、矫正和治疗,其更符合心理治疗的范畴;后者旨在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大学生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根据我国高校的育人特点和主要目的,我们提倡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坚持发展性价值取向。

心理咨询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而是带有一定“心理问题”的来访大学生,由此,许多人认为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问题”的消除和防治为主旨的障碍性心理咨询。在此,有必要对“心理问题”做简要分析:“心理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问题”既包括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又包括学习、生活、社交中产生的心理困惑与苦闷,是把心理问题泛化;狭义的“心理问题”只指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部分文章为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人为夸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动则冠之以“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异常”等名称,将狭义的“心理问题”等同广义的“心理问题”,将“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与严重的心理问题相混淆,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高校确实也有部分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相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些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事实上,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大学生面临的是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及其日常生活事件处理等成长性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它们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成长。因此,许多带有“心理问题”前来求询的大学生并非“异常学生”,而是寻求发展性问题帮助,渴望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大学生。

坚持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发展性价值取向,并非鼓励全体大学生有事没事都去咨询,并非意味着所有大学生都需要咨询,其意在坚持一种发展性的咨询理念。通过这种咨询理念的坚持和倡导,一是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求助意识,避免许多寻求自我发展的大学生因心理咨询的“障碍性”关注而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望而却步;二是倡导咨询老师对求助学生及其问题以帮助发展为旨趣,并非以消除症状、矫正治疗为取向,避免咨询中出现一些错误倾向。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长时间不健康状态,一个人偶然出现的某种异常行为和情感体验却往往是正常的应激反应,说明这个人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很多心理测试量表题目反映的只是受测者接受测验前某一段时间的心理状态,如“最近一周我时常感到焦虑”,但在结果分析时却有人将其看作是持续的、特质的,泛化了异常心态的范畴。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说,适度的应激状态是大学生应对应激事件的正常表现,如考前轻度的焦虑有利于大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种特定情景下正常的应激反应,与那些焦虑性人格特质的人相比,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要避免将大学生成长问题理解为心理异常。成长问题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暂时的具有一定年龄特征的异常现象,如青春期逆反现象。在咨询中,如果来访者的问题属于成长问题,则不要人为严重化,将其划为异常之例。事实上,大学生来咨询的许多问题往往会随着大学生们年级的提高,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化解。(www.xing528.com)

倡导发展性心理咨询取向并非对障碍性心理咨询的忽略和否定,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现状,障碍性心理咨询的技术水平还十分欠缺,亟待提高,对少数出现严重障碍性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应及时转至专业卫生机构以免延误。因此,我们提倡在有效提高高校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坚持发展性咨询取向,将发展性心理咨询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始终。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应坚持“价值参与”

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价值”问题是一个既敏感而又棘手的问题,存在着“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两派纷争。“价值中立”是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的指导原则和核心思想,强调在心理咨询中咨询人员应超然于双方价值观念的冲突,一切以来访者的价值体系为中心,对来访者的价值观念要无条件接受,咨询人员不能以个人和社会任何价值尺度对来访者经验做价值判断和影响。此原则一经提出即在心理咨询界产生很大反响,并在我国广为传播。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在咨询中,价值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切实际,也是难以真正做到的。“价值参与”相对于“价值中立”而言,是指在咨询时咨询员将一定的价值观念渗透于咨询过程中,引导来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进行合理的价值评判,以缓解内心冲突,做出合理选择和积极行为的过程。

大学生心理咨询如何进行“价值参与”?关于“价值参与”的实践探讨也有多种观点,如价值澄清、价值归因、价值评判、价值选择、价值认同、价值灌输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处理价值问题的关键不是对“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的简单肯定或否定,在于对“价值参与”之“度”的把握。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参与”应以价值尊重为前提,以价值澄清为基础,以价值引导为中心,避免两个极端。价值尊重是指咨询人员应理解和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念,不排斥、不批评、不评价,并予以真切理解,为来访者创设一个安全、轻松的人际氛围,让他自由地表达。当然,价值尊重并不等于顺从来访者不合理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理解是为了更好地“参与”,感同身受方能“助人自助”。价值澄清是在价值尊重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对比、实例等多种方式帮助来访者明确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自己真正向往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与自己所持价值取向是否存在矛盾,导致自己价值冲突的根源何在。价值澄清的本质就是协助来访者对自我内在冲突做理智的思考和客观的分析,为价值引导奠定基础。价值引导是“价值参与”的目的所在,即在价值尊重的前提下,在价值澄清的基础上,引导(而非替代)来访者进行适宜的价值选择。如前所述,我们应承认和尊重来访大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但这种承认和尊重不是放纵和无度,如果来访大学生所持价值取向的主流属于反社会或边缘性价值的时候,咨询人员有责任予以必要的价值引导和参与。在进行“价值参与”时要避免两个极端,即绝对价值中立和完全价值干预。完全否定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参与,坚持绝对的价值中立不正确;但置来访大学生原有价值观于不顾,为来访者做出替代性价值选择也不足取,甚至适得其反。实际上,“价值中立”原则为科学的“价值参与”提供了一个实践参考坐标,使得价值参与在实践中避免走向价值干预的极端,由此在灌输和中立之间实现动态的平衡和协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