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生命教育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且日益彰显出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征服自然的能力也明显改善。与之而来的却是,人类也遭到了各种挑战,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短缺迫在眉睫、人口急剧增多、地球不堪重负等等。另外,世界也并不和平,在某些局部地区,战争的阴影从未散去,还有的地方,一直处于贫困线以下,疾病高发,人们忍饥挨饿。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让很多人对未来的世界感到无所适从,迷茫感油然而生。于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被有识之士提及,以期唤醒人类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尊重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可看成是人类在面临生命威胁和销蚀时的一种深刻反思。
20世纪末期,我国开始在学校教育中推广生命教育。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自21世纪以来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肯定。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体制的转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冲突、困惑、迷茫等生命困境。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物质的昌盛,但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枯竭、人们生存危机的加重和生命尊严的销蚀,人们在追求生命存在意义的历程之中越来越迷失了生命本身。从社会体制转型来看,大学生们正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建设时期,面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入学求职竞争激烈、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承受的身心压力不断增大,一些大学生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也无法从以往观念文化中找到行为的方向和准则,而正在全世界泛滥的后现代文化又提出要消解一切事物的本质、规则与意义。这让一些大学生陷入空前的迷茫、焦虑、压力和困惑中,不少大学生彷徨、无奈、消沉,感到“活得艰难没意思”。
(二)生命在意义中安居
1.对生命意义的关注源于大学生意义缺失的现实
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象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因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
部分大学生的郁闷感受其实是生活无意义、内心空虚的表现。现代生活的变化、竞争和压力使许多大学生普遍具有一种想要努力把握,却又把握不住自己,把握不住生活的感觉。他们常常陷入一种空虚、无聊、困惑、迷茫、浮躁的情绪状态。心有渴望,又不知渴望什么;感觉很忙,又不知忙些什么;内心空虚,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充实,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思,感到生活没有意义。这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否定,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对生命的否定。
2.人类生命的三重维度
生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合体,对于“万物之灵”的人来说,人类生命有物质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重维度。(www.xing528.com)
物质生命:生命首先是一个自然赋予的物质存在,即自然的生理性的肉体生命。尽管物质生命的存在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但物质生命仍然是人类得以存在发展的首要物质前提和基础,脱离了物质生命,人类就失去了生命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载体。当代社会,部分人表现出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与摄取行为,其实也是人之物质生命的极端表现。
社会生命: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生命意味着人有对社会权势的渴望、对社会地位的关注、对社会关系的重视、对社会期望的回应;也意味着人所必然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社会良心。社会生命对人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具有某种决定和制约作用,它决定人们生物本能的冲动和释放,制约着人们精神生命的自由和有序。
精神生命: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精神生命。“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精神生命的存在使人超越了动物的本能,而获得人性的自由和尊严。对个体的精神表现,“‘精神’在常识上可以这样讲——是由做出或遇到各种不同事情的人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从认识或知觉方面讲,他们有知觉、回忆、想象、抽象和推理的活动;从心理情绪方面讲,他们有快乐的感觉和痛苦的感觉,他们还有情意和欲望;从意愿方面讲,他们可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件事情或不做一件事。所有这些表象都可以划入‘精神'的事件范围之内。”可见,人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相对于物质生命和社会生命而言,表现于主观意识层面的理性的认知、丰富的情感及坚决的意志追求。正因为精神生命的存在,人们才会超越尘世的繁杂而执着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问,才能在精神富足、对生命自由的向往追求中感受快乐和满足,才能在精神守望与理想追寻中固守坚韧与恒久。人的精神世界发展如何,是人的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主要是由于精神发展不等。作为精神生命的存在,人的存在总是为了值得存在的理由。而且,人能够超越当下的存在而追求更理想的存在,如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个人发展的向往、对人生磨难的抗拒、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理想信仰、道德操守的肯定与张扬。人是精神的存在,人性区别于动物性的高贵就在于人的生命具有高于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如果一个人沉迷于欲望太多,失去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和守望,必然感到存在的虚空和精神的萎靡。从个人生存来讲,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不行,没有精神层次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也不行。只有当一个不断朝向精神生命的存在使人超越了动物的本能而获得人性的自由和尊严,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幸福与满足。
3.生命在意义中安居何以可能
“生命意义是什么?”和“生命的存在对我有什么意义?”是两个十分相似却又有着截然不同意蕴的问题,前者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即生命本身就是意义,活着就是意义;后者则是一个具有价值指向性的相对性问题,生命之于人类而言,并非仅仅意味着生存、活着,意味着吃饱喝暖、代际延续,而且意味着人对物质生命的超越,意味着社会生命的发展,意味着对精神生命的诉求,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及生命独特个性的彰显。
“人不仅仅为了面包而活着”,他要讲究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对此,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只有做出具体而显赫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贡献才是生命意义的体现。其实,每个人可以向世界提供的有价值的东西是非常多的,对万物生命的尊重、对亲人朋友的关爱、对生活目标的执着、对艰苦环境的超越;或者一个农民生产出粮食、一个工人生产出机件、一个科学家做出发明、一个教师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一个学生乐观向上勤俭节约的精神,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了崇高的意义。人除了通过发挥其力量,进行生产性生活而赋予生命意义外,生命就没有意义了吗?生命意义是关于生命的积极思考和追求。对每一个体而言,生命意义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对生命存在的敬畏;二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既包括对社会生命所赋予责任与义务的遵从,也包括精神生命所蕴涵的对个体自由与价值实现的瞩目。
而安居自然是一种生存状态,透射着一种舒适与自在、轻松与安享。对于追求精神幸福与心灵自由的人来说,安居并非简单占有一个住处,它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栖居与安宁,其本质应是生活的和谐与精神的自由。安居是一种能够感受个体价值存在的幸福体验;安居蕴涵着生命三维的协调相融,指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共在与相融;安居是指属于人性彰显与本质需要的精神自由与心灵惬意的自在存在。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弗兰克尔指出,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是生活的基本动力。人生是有意义的,健康的人便生活在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实现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之中。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情绪健康有正相关: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能够减缓消极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而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心理问题则有正相关。弗兰克尔坚信,人有寻求意义的需要,无论生活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即使在像集中营那样极端悲剧性的环境,人都能为自己的存在寻找出意义。而人一旦具有生存的意义,就能健康地生活。为了应对生存挫折,人们必须为自己的生活发现意义与价值。人在苦难中需要意义以求生存,人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同样需要意义以求生存和发展,否则就都有可能被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困扰。而当代大学生中流行的“郁闷”感觉可以说就是对存在空虚感的形象概括。
对意义的追寻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拷问,“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最终根源,是对意义和尊严的渴望,而非表面上所看到的游戏带来的利益”。只有澄清生命的意义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生存超越罪恶、混乱、虚夸、躁动,才能在纷华繁乱的世界中实现诗意的安居。意义是因人而异的,对一些人有重要意义并且孜孜以求的事情对另一些人也许毫无价值。对人生意义理解不同实质是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展现。笼统地说,意义可分为一般社会标准的生存意义和自我生活意义,每个人在追寻和确立自己的人生意义时总是以外在社会标准为依据,更以内在价值认可为准绳。如果二者达至相对统一就会使人目标明确、主动积极、内心充实;如果人违背自己内心意愿,被外界驱使去实现所谓人生的意义,那么他一定从另一个方面否定或回避这一意义,并陷入迷茫、混乱、郁闷、空虚、烦躁和无所适从的低潮状态。因为这不符合人存在的事实,对意义的追求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主动选择。在当前市场经济建设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存意义日趋多元化,多元化的意义取向使许多人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一方面希望坚持自己认可的人生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又不自主地为外在标准所左右。在这种矛盾挣扎中,如果缺乏一定的自我调控、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能力,自我生活意义将被外在意义所否定,而对自己生活意义的否定必将导致对自己当前生存状态的否定,甚至对自己生命的否定。许多人寻求心理咨询,也许并不是出于某一明显的身心病症,而是出于对人生的绝望和自我存在意义的混乱和受挫。这种混乱和受挫必将导致人的存在的虚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