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高山云雾茶:柿林村的茶事茶俗调查

中国高山云雾茶:柿林村的茶事茶俗调查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柿林村是中国高山云雾茶主产区,浙东地区道教禅茶主要发源地。茶人、茶事、茶道、茶祭已融入山区民众日常生活,成为风俗。后来,陆羽在《茶经》上把虞洪列为著名茶人。尤其是大岚镇,历来盛产优质绿茶,现有茶园2.5 万亩,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剃头茶礼柿林村有婴儿满月剃头的习俗。茶与婚礼茶叶被列为婚礼中必不可少的首要礼物。自古以来除了饮茶,村民还创造出种茶、采茶、制茶等一系列茶文化风俗。

中国高山云雾茶:柿林村的茶事茶俗调查

柿林村是中国高山云雾茶主产区,浙东地区道教禅茶主要发源地。茶人、茶事、茶道、茶祭已融入山区民众日常生活,成为风俗。目前已形成一个以余姚茶文化为主体的产业带,中心在大岚镇四丰村、柿林村和大岚村。

柿林茶事

丹丘子的茶事传说 在“茶圣”陆羽之前,人们多崇尚“茶仙”丹丘子。相传丹丘子是余姚四明山上的道士,饮茶升仙,在四明山传说中影响深远。晋代有人借汉代东方朔之名,著《神异记》,书中有正式文字记载丹丘子。《鲁迅全集》第六卷收录了他的手抄笔录《神异记》,其中也有关于丹丘子的详录。黄宗羲撰写的《四明山志》阐述得更为明确,讲的是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在白水冲上遇上自称丹丘子的道士,他牵着一群青羊,指出山中有大茗的地方。四明山中的瀑布岭、道士山、羊额岭等流传千古的地名都与丹丘子相关。可谓:“昔人已乘青羊去,此地长存羊额岭。岭上高山云雾茶,赢得茶人说到今。”后来,陆羽在《茶经》上把虞洪列为著名茶人。因茶发迹的虞氏成为余姚望族,后人人才辈出,且多与茶有缘。据传,丹丘子所指的山中大茗在羊额岭一带,云雾缭绕之巅,行政区域包括余姚市大岚、梁弄、鹿亭镇及上虞市部分地区。尤其是大岚镇,历来盛产优质绿茶,现有茶园2.5 万亩,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

虞世南茶篇 史书记载的余姚茶事,目前能查找到的史料比唐代陆羽的《茶经》早一百年左右,是虞世南在隋代编著的《北堂书钞·茶篇》。今存160 卷的《北堂书钞》是虞世南在秘书省后堂任职期间,将群书中可以引用、查阅的重要事物摘录、编纂而成。秘书省后堂又叫北堂,因此叫《北堂书钞》。中国“茶”字是由“荼”字分流出来,汉代以前尚无“茶”字,到了中唐,茶事兴盛,尤其是陆羽写出《茶经》后,才确立“茶”字。而在《北堂书钞》中虞氏已书写出“茶”字。唐代以前,余姚同地同姓者多为同宗。西晋道士王浮在《神异记》中提到在瀑布山遇丹丘子获大茗的余姚人虞洪,很可能是虞氏同宗。2008 年春天,在余姚瀑布岭道士山发现了两棵口径0.13 米、高3 米多的大茶树,符合《神异记》中对“大茗”的描述。

陆羽《茶经》与四明山茶叶 唐代国力强盛,“茶圣”陆羽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把茶分为“上、次、下、又下”几个等级。书中记载四明山多产佳茗,有余姚“瀑布仙茗”和鄞州“榆荚村茶”,并将瀑布仙茗的产地、来历、质地等记入《茶经·七之事》《茶经·八之出》中,还指出四明山产的茶为上品。又收录了《神异记》中丹丘子在四明山上赐茶的传说。

柿林茶俗

客来敬茶成为柿林村村民日常礼仪之一,同时茶用于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祭仙、祭佛等祭祀活动,与茶有关的风俗贯穿于人一生的各个礼仪活动之中,现择几种予以说明。

品尝仙茶 民间认为清明前采摘的茶叶“明前茶”最为名贵,因此时茶树刚吐新芽,只一芽一叶。用松子实做燃料,在普通陶茶壶中煮溪流中的净水,在壶中或杯中泡开新茶,只见芽叶舒展,香味浓郁,茶色碧绿,连泡六七次仍能保存茶味,谓之“明前仙茶”。从前,在姚江地区能品尝“明前茶”是很高的礼遇。因为这种茶价高量少,一般茶农不会轻易拿出。但清明这一天,大都会请客品尝“仙茶”。在宋、元、明、清时期,“明前仙茶”是姚江流域的主要贡品之一,号称“贡茶”。朝廷在梁弄开辟“御茶园”,专门栽培名贵品种,采摘“明前茶”,制成皇家御用茶叶送去京城。

盂兰盆会茶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称鬼节,村民之间有“七月十三,城中枉死的孤魂野鬼都出来了”的说法,认为要“放光野鬼”,任他们“自由活动”五天,至七月十八才收进去。民间认为盂兰盆会是专门给鬼过节的。是夜,村民设席宴鬼,摆茶供鬼饮。家家户户从七月十三夜间到七月十八午夜,在天井摆七至九碗茶水,供过往鬼魂饮用,称之为“盂兰盆会茶”。而民间这段时间多演“目莲戏”,在戏台旁摆大缸盛“青蒿茶”供看客饮用。

剃头茶礼 柿林村有婴儿满月剃头的习俗。剃头时要祀神、祭祖,敬的酒称“剃头酒”。剃头要拣吉时,先焚香点烛礼神,供奉福礼、“十盘头”和“放生鲤鱼”,两旁罗列“三茶六酒”,由亲娘抱着婴儿叩谢神明。然后开始请理发匠为婴儿剃头。剃完头,理发师傅还要将祀过神的茶叶冲泡出来,冷却后,用新毛巾蘸茶水给婴儿洗头,再用温开水洗净,称为“剃头茶礼”。

寿诞茶 庆寿时祀神祭祖要备茶叶,贺客临门,主人必须先茶后酒。所献之茶一般是“糖茶”,客人吃了甜甜蜜蜜的糖茶后才上清茶。条件好的家庭,先献“莲子茶”以示子孙满堂,如同莲蓬结子。(www.xing528.com)

茶与婚礼 茶叶被列为婚礼中必不可少的首要礼物。如今在柿林村,仍把订婚称为“喝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茶叶也出现在婚礼礼仪中。新郎、新娘有喝“交杯茶”“和合茶”,以及向父母尊长敬献“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与民间日常以茶待客的礼仪相关。

道教茶祭 茶祭与四明山道教有关,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而茶是道教徒的首选之药。宫观里祭祀奉新茶及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也把茶祭风俗带入民间。因为茶叶是尊天敬地、拜佛祭祖最常用的祭品,所以从前四明山和姚江村落的很多道宫、神庙、寺院都种茶,所收茶叶一饷香客,二供佛敬仙,三堪自用。

民间祭祀茶俗 在柿林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中都有以茶为祭品的习俗。山区农业相关的祭祀活动更是频繁,从春播到秋收,都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一般用饭菜、酒和茶叶这三种祭品,将它们分成三份,放在供台、供桌之上。如乡民在每月初一、十五点灯敬茶祭土地神,祈求土地神保护人畜平安。丧葬祭祀都要用到茶叶、米粒、黄酒,因为村民认为这样死者才能到“地府”。

柿林茶道

柿林村山区家家种茶,人人饮茶,人们上山下田均带茶壶,家中来客不问亲疏先泡茶、敬茶。旧时在村中和道口设立茶亭,礼待过往行人。柿林茶道表现出茶乡“敬、和、俭、静”的民风。敬即茶品高雅,以茶敬客,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和即茶叶清和,世间万物和谐相生,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俭即茶性俭,君子之交以茶当酒,行俭德养廉;静即品茶启发思情,修身养性,静以致远。

自古以来除了饮茶,村民还创造出种茶、采茶、制茶等一系列茶文化风俗。殷勤朴实、世居深山的茶农将种、采、制的技术代代相传。柿林茶很早就进入官宦王侯家,柿林村还曾是贡茶的基地。18 世纪初,四明山云雾茶还被输往俄国、英国日本

采制习俗 民谚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很早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茶分春茶、夏茶和秋茶三种。采茶讲究季节,一般春茶在抽出一芽四叶或一芽五叶时采收,夏茶在抽出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时采收,秋茶在抽出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时采收。采得过早,芽头小,影响收成;采得过迟,叶质老,又会影响质量。茶谚说:“前三日早,正三日宝,后三日草。”茶乡有“女采茶,男炒茶”的习语。妇女们心灵手巧,采得又快又好。男人身强力壮,手有劲,适合炒茶。炒茶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法,全靠手上功夫。炒茶要根据嫩叶在慢火炙热的茶锅中的变化,熟练运用各种手法炒制,才能使茶叶扁平挺秀,光滑匀齐,翠绿略黄,香馥若兰。开采日全家要吃青团子,炒茶之夜要吃红糖鸡蛋。

茶风茶歌 山区种茶、开茶梯、挑粪上坡这些重体力劳动由男子担任,播种茶籽、培植茶苗、采摘、揉制大都由妇女担任。世居深山的劳动妇女们在劳动中创造了千百首“茶歌”,又称“山茶歌”。茶歌有几十种曲牌,如《茶歌》《采茶歌》《采茶》《茶号子》等。这些茶歌从各个角度反映茶农的生活、情操和当时的社会情态。许多文人骚客也以采茶为题材作诗,或赞美,或记叙采茶境遇。虞世南在隋朝任秘书郎时,咏故乡余姚茶事“芳冠六清,味播九区”。陆羽《茶经》载:“浙东茶叶以越州为上,余姚瀑布仙茗尤佳。”四明山民歌《采茶歌》唱道:“采茶去,去入云山最深处。年年常作采茶人,飞蓬双鬓衣褴褛。采茶复采茶,不如去采花!采花虽得青钱少,插向鬓边使人好。”

名茶品鉴 四明龙尖是20 世纪80 年代初创制的新茶。因创制年份是龙年,又多采用云雾茶芽尖精制而成,故名“四明龙尖”。工艺要点有煞青、整形做条、烘干等。成茶后,外形细紧略扁,香高味醇,色泽翠绿,汤色清澈明亮,饮之有一种山间特有的兰花香味。四明山区还盛产国家级名茶,陆埠三女山山麓有皇帝御笔亲题,列为贡品的“四明十二雷”,还有产于河姆渡的“河姆渡野茶”和产于十五岙化安山的“化安双瀑茶”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