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桥 古代桥梁,建于丹溪之上,丹山赤壁之下,于清朝咸丰九年(1859)重修。桥东有土地庙,桥西有长廊亭台。2005 年被公布为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山赤水牌坊 是进入柿林村的第一座石牌坊,于清时重修,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99 年在原址重建。位于进入村口的主路,横跨道路中央,四柱三门,面西背东,四柱下均有两石鼓加固。三门之中,中门宽15 米,上有两道横梁,无雕刻,横梁中间夹有一块长匾,是由书法家胡丁撰写的“丹山赤水”。两侧石柱写有楹联:“刘阮遇云缥缈仙踪九洞天,青道行咏逶迤诗路四明地。”由魏振纲书写。坊柱石顶头均雕有云纹石刻。
鹰岩洞牌坊 位于村东山道盆地,于民国初期重修,抗战时期毁于战争,2000 年又重修。牌坊为民间简单二柱一开门结构,左右柱脚为四方石墩,主门上方有两根厚重的横梁,顶层雕有二龙戏宝珠和凤凰穿牡丹图案。在横梁的中间,赫然写着“鹰岩洞”三字,是旧时通往四明道观访道之路。
这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石牌坊,关于它来历的传说颇为有趣。从前,传说鹰岩洞是一对神鹰修仙飞天的地方,清朝时候,附近有个强盗出身的绿林好汉,占了鹰岩洞的山头,领了一帮人占山为王。有一次,好汉遇到四明道观的道士,在这位隐世高人的劝解下,他改恶从善。兄弟们也“放下屠刀”,在他的领导下做起了烧炭、伐木的生意。村里百姓为了纪念他们的改过自新,修起这座牌坊,劝人为善、学道改过、重新做人。
洞天胜景石牌坊 是通往四明道观的山门牌坊之一,也是柿林村地标性的石牌坊。古牌坊建于明朝时期,重建于清乾隆年间,复修于2000 年。二柱一门,底部长4 米。二柱下均有两石加固,门上有两道横梁,横梁中间夹着一块长匾,写有“洞天胜景”。牌坊两边石柱有楹联:“云蒸霞蔚疑是三清仙境,壑隐泉清岂非世外洞天。”
九曲鸿运道石牌坊 是一座石头牌坊建筑,上书“九曲鸿运道”。位于村北入口处,相传是白道士引化东汉刘纲、樊云翘夫妇得道升天和唐玄宗遣使祭祀的地方。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毁,2000 年在原址重建。传说刘、樊夫妇曾在此修炼,飞天成仙,民间为沾仙气、喜撞九曲鸿运而命名。北宋时已有古牌坊遗存。所在古道长1 千米,铺设层层叠叠石步阶,依山坡而上,平坦路面中铺卵石,一直通向丹山赤水,也是连接海曙的交通要道。
节孝碑 此碑位于柿林村村口,是一块碑幢刻石,立于道光十一年(1831)三月。碑文为“钦旌节孝”四字,是清朝道光皇帝为表彰沈明忠之妻的节孝行为而御赐的,保存基本完整。(www.xing528.com)
附:残存清朝古碑刻铭文
古碑刻一方,立于柿林村村口。碑刻文字如下:富廿八号明宗字子宪,生于崇祯四年,卒于康熙四十五年,续大路吴氏法名一心,青年矢志白发全贞,于道光十年蒙刘中丞彬士奉旨钦旌节孝给银建坊载志入祠,享年七十五岁。
柿林同心井 位于古井弄与大堂前西入口交界处,是村中古井。井水清澈纯净,冬暖夏凉,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说。
同心井相传是柿林村第一代太公亲手所挖,一直是村人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的纽带和象征,因此得名“同心井”。井不大,呈半月形,东北面敞开,其他三面用石墙围护。井水深约2 米,水面2 平方米左右,一年四季井中水温变化不大。即使在干旱之年,井中也总有一汪甘洌的井水,未闻有干涸的时候。高山台地上的水井常年有水,说明其所处的山体不仅含水丰富,而且有良好的森林植被和水土保持。古井虽然不深,泉眼也不大,但是全村两百多户村民的饮水基本上由它供给。尽管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人们还是喜欢挑这口井里的井水饮用,自来水只用作日常洗涤。
村民认为不仅活着的人要饮用井里的水,死去的村民在阴间也离不开这同心井的水。不同的是活人用水免费,死人用水则要付“买水钱”。因此井底的卵石间常零星地夹杂着一枚枚硬币,这些也是往者的遗属祭奠先人的一种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