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林村丹山是四明山道教的中心地,是天台山、普陀山道教的祖庭,以四明道观为中心,自两汉以来久负盛名。历代道士在此修炼,使道观建筑和派生出来的祭祀建筑不断扩大,与当地民居建筑融为一体。
两汉时,道教创立并发展。追求修德养性、学道登仙之士往往远离尘世,遁迹山林,因此人迹罕至、幽深僻远的名山洞府成为他们潜隐默修的理想归宿。世人则以为这里是仙人居留之所、参神通天之境、祥瑞多福之地,也都在此兴宫筑观。于是这里逐渐成为人们游憩赏览的佳境胜地。晋朝时期的木华,曾游余姚四明山,有《丹山图咏》存世,说明丹山至少已有1600 年的历史。盛唐道士司马承祯(647—735),21 岁入道,后游天下名山,留下许多著作,所撰《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将天下名山划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四明山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九洞天。“第九四明山洞,周围一百八十里,名曰丹山赤水之天,在越州上虞县,真人刁道林治之。属上仙所统治之处。”唐末五代时,缙云人杜光庭(850—933)应九经举,不第,入天台山学道,一生著述丰富,所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仍以一百零八处洞天福地排定先后次序,除七十二福地有一些变动外(现存版本仅七十一处,较司马承祯所列又有若干处增删,或与200 年间的某些变迁有关),十大洞天仍如其旧,三十六小洞天中,四明山仍位列第九。“四明山,丹山赤水洞天,在越州余姚县,刘樊得道。”唐天宝三年(744),玄宗遣使祭祀,移祠于刘纲、樊云翘学道处(今余姚梁弄镇白水冲),故杜光庭在著作中易刁道林而作“刘樊”。到北宋政和六年(1116),信奉道教的宋徽宗为丹山御书“丹山赤水洞天”,丹山在道教洞天福地中的地位自此稳定。(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