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柿林村民调查:伐木放排,历代放排人经验传承

柿林村民调查:伐木放排,历代放排人经验传承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伐木伐木,即砍树,放排就是在溪流里放流筏。放散羊是放排初期使用的方法。把木头竖放扎牢的,称为串排;横向扎紧的,称为横排。木排的根数根据江河水道情况而定,如果水大,江河“哨口”少,放排人有经验,就可多放一些木头。在四明山区,放排工作危险性最高。放排人(流把)把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放排经验编成顺口溜,代代相传。放排人认为,山有山神,江有江神,河有河神,并对它们顶礼膜拜。

柿林村民调查:伐木放排,历代放排人经验传承

伐木 伐木,即砍树,放排就是在溪流里放流筏。柿林村地处余姚四明山腹地,为浙东天然木场。清末民国初,经营木材的公司下设木场,木场有老板和管财务的。伐木任务一般承包给包头(今称业务经理),包头接活后就到各个行栈问老板:店里要多少做工的?其中“硬手”要多少?“打下脚”的要多少?“硬手”负责伐木,“打下脚”的负责修道和退杈(打枝丫)。包头招工,先讲工钱,讲好工钱后先支付一部分,然后带上山伐木。一般是立冬上山,开春下山。

包头这个职业既辛苦又危险,平时住在山场或山区小村里,和伐木工一起,几十人住一屋。包头和伐木工们凌晨两点上山,走大约10 里路到山场,干3 个小时活天才亮。摸黑伐木的时候工人们互不交谈,也不“喊山”,全凭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去判断。旧时的伐木工具非常简单,有大斧头、弯把锯、大肚子锯、快码子(一种两人拉的大锯)。大斧头有半尺宽的刃,两人对着放(砍),一个左撇子,一个右撇子。不论多粗的树都不许出现超过八寸的“榨”(即用斧子先砍出的碴口)。遇到粗树,从四面往里砍,等树被砍倒了,树茬子中间的小窝里能装一桶水。

白天伐木要看好方向,树一“叫榨”,就“喊山”,树倒下了,再喊一遍。“喊山”大体分三种:“顺山倒”“排山倒”和“迎山倒”。“顺山倒”是树头向山下倒,“排山倒”是树头横向倒,“迎山倒”是树头向山上倒。伐木人员听到“喊山”,根据“喊山”的方向,迅速躲开,防止树倒砸伤人。树砍倒后,由打下脚的用斧子砍去枝杈。

抽林子 把原木拉出山去叫“抽林子”。修好道路,搭好把树木吊起来的工具,然后用牛爬犁“抽林子”。牛爬犁有两头牛拉的也有三头牛拉的。一伙两人,一人牵牛在前开道,另一人左手拿一根挖杠,左右拨道,一次可拉两根木头。“抽林子”危险性大,特别在跑坡时如果稳不住“吊子”,就容易出现牛死人亡“吊子”散的场面。也有用马或骡爬犁拉的。爬犁有套六头牲口的,也有套七头牲口的。六头的前面三头,中间两头,辕子一头;七头的前面三头,中间三头,辕子一头。路窄就让爬犁一架架地过,路宽就两架爬犁并驾齐驱,都用铁链子捆扎。一般爬犁可拉20 根,道路好的情况可拉40 根,一节(一段)路最远不超过30 里。一直拉到江边或大溪木场,通过归楞、掏眼、串排,然后水运出山。

放排 放排亦称“流筏”,是一种古老的利用江、溪流运送木材的方式,因危险性很大,俗信较多。

清朝初年,柿林村团结了周边20 多个自然村庄,依靠村庄十里丹溪在县城、大岚、梁弄、陆埠、周巷、马渚、庵东、泗门等地设置木行,所需的四明山上等木材从溪流放排入姚江运送出山。清末,由于多条水路的开发,姚西、上虞慈溪宁波的粮商每年冬季到姚江两岸一带收购粮食,趁放排运到宁波、上海,连粮带竹排一起卖掉。渐渐地,放排业规模增大,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并且有了自己独有的生产习俗。

放排分渡人、运材、运粮(物)三种。形式可分为放散羊、串排或横排和漕排三种。

放散羊是放排初期使用的方法。当时人们把砍倒的木材一根一根调到溪中、江中,木材在江面上排成一排,靠水的冲力往下漂流。放排工人手握一根长竿,俗称“扒钩”,站在一根大木头上,跟在群木的后边,随群木漂流。尽管水流湍急,放排人站在木筏上仍可以保证木材不滚不翻。如遇到哪根木头横了或被礁石卡住,放排人就用“扒钩”勾住木头,用力一拉,就使木头回归正位。远看就像牧羊人放牧一样,故称“放散羊”。(www.xing528.com)

串排或横排是指放排人把十几根粗细相等、长短一致的木头排在一起,全部竖放扎牢或横向扎紧。把木头的两端凿出碗口粗细的圆眼,中间用结实的硬木头串上,再用榆树条子拧紧、系牢,这样就形成了木排。把木头竖放扎牢的,称为串排;横向扎紧的,称为横排。木排的根数根据江河水道情况而定,如果水大,江河“哨口”(水道中危险的地方)少,放排人有经验,就可多放一些木头。为了使木排顺流而下,放排人会在木排前头和后尾安上棹板(形状和船桨差不多),名叫“前后棹”。“棹”就是木排的舵,起调节和改变木排方向的作用。使后棹的人必须听从使前棹的人的指挥。水急浪险的时候,还要有人帮助打棹,叫“帮棹”。一张木排能顺利地放到下游,关键在于掌舵者(头棹)指挥得当,当然也离不开后棹和帮棹的密切配合。

漕排主要用来运送粮食,一只槽子可装二百石。槽子前后各装两把大棹,上方搭起白布棚,既可防雨又可宿人。每到清明前后,随着江水上涨,正是放槽子的好时候。每个排头前端,在运输方向有几根突出的木头,有专门的人在此负责把控方向,起到类似船舵的作用。这种槽子借洪水的迅猛之势顺水急驰,遇有暗礁和在水上的石头或小礁石,摆不好就排碎人亡。旧时流传着一句民谚:“七十二行有三苦,放排、打铁、磨豆腐。”在四明山区,放排工作危险性最高。大溪和姚江上游俗话说放排是“铜帮铁底”。所谓铜帮,是说江水不管涨多高,漕排都像铜棒一样坚硬不会散架,像山崖一样牢固;铁底是说江底都是石头,没有泥沙。姚江全程一百多里,三步一礁,五步一哨,正如当年民谚说的:“大溪接姚江,口子多,船工最怕是恶河。”

放排人(流把)把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放排经验编成顺口溜,代代相传。例如:“密石、漂河、九条龙,走不好命就扔。到船厂,五节梢,响水石上挂挂号。”“笑头砬子撞排边,忽悠一闪下阳关。”“将军石,你别愁,紧打棹板认水流,拨正木排撞石头,保你平安过哨口!”“扪水石,藏水间,木排上去就玩完;沉气把棹进旋涡,钻出水面抽袋烟。”这些顺口溜生动地道出了放排工人的血泪生活和他们的聪明智慧。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流把们虽然积累了和江河斗争的经验,但还是不能免于伤亡,因而对这些自己无法掌控的自然现象感到恐惧和好奇。于是,不同于经验知识的宗教观念就此产生。放排人认为,山有山神,江有江神,河有河神,并对它们顶礼膜拜。

祭神 流把信奉的神灵有许多种,祭祀方法也不尽相同,比较常见的是信奉山神、江神和河神。

江神和河神即一般认为的河伯,也有称“海神娘娘”的。柿林村村民并不细分具体的神灵,一律称为江神或河神。在四明山开江放排时,船主及沿岸各商号都要向江神致敬,鞭炮齐鸣,焚香叩头,求神保佑。还有拜龙王的习俗。大岚陡壁石阶上有一座龙王庙,庙中供奉龙王一尊,其左边为水神,右边为风神。左殿供牛王神,右殿供马王神。放排人到此要停排靠岸,供上酒肉,请龙王保佑。放排时,庙中的和尚击鼓助威。此外,放排人还祭祀元(鼋)神。祭祀时在江边杀猪设奠,神位用黄纸钱做成四个纸码牌,分别写龙王、河神、江神、元神之灵位。祭祀开始,先点燃成挂的鞭炮,烧成把的香,然后把纸码子也点着,再割一点猪头、猪尾肉,连同猪血扔进江里,祷告放排平安。祭完用大锅焖肉,大碗喝酒,庆祝新的一次放排开始。

禁忌 在自然崇拜观念的支配下,放排有很多禁忌。木排上禁说“翻”“住”“扣”等字。比如吃鱼不能说翻过来,得说“划”过来或“抬”过来。饭后筷子不准横放在碗口上。江上人把筷子比作木排,碗比作礁石,认为横放筷子木排会触礁。吃饭的饭碗不许掉入水中,忌“沉”,因此船工、排工多用葫芦瓢作饭碗,掉在水中不沉。另外,饭勺子不准扣在饭盆里。不懂的东西,在木排上不许乱问。有的漕排上有桅杆,村民认为是海神娘娘的旗杆,不许搂抱。放排时听见有呼叫声,不准随便回答,怕是淹死鬼在搭话。如宿野外,排头要朝山坡或朝东,象征是山神的朋友,即使飞禽走兽路过,也不会袭击。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放排只限于局部地区,这些祭祀、信仰和禁忌也已成为过去,很少再被人提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