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内有在唐朝时期就已负盛名的四明山“神宫道观”,史籍中称为“丹山赤水”。早在东汉年间,就有许多道教名士来此隐居修身。唐朝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将这里列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第九福地,道家尊之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宋徽宗御书“丹山赤水洞天”。
历代诸多名人雅士到此览胜抒怀,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明代诗人有“丹山赤水神仙宅,布袜青鞋作胜游”之记。柿林村开村始祖沈太隆也曾赞美柿林:“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间半点埃。相士择宜居此在,岭头唯有白云来。”
附1:沈氏溯源
据资料记载,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中,聃季载的裔孙被封于沈国,后被贬为子国,所以称“沈子国”,在今河南平舆县北,公元前506 年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沈氏。对此,《元和姓纂》简要表述为:“沈,周文王第十子聃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也。”是为沈氏始祖。
纵观沈氏一族,活跃于政坛者,集中在唐宋两朝。第14 世祖沈祥、沈祐兄弟皆为唐太宗时期状元,第16 世祖沈学诗为唐代宗时御史,宋代有中书侍郎(第20 世祖)、户部侍郎(第21 世祖)、礼部尚书(第22 世祖)。特别是第24 世祖沈括(1031—1095),为宋仁宗时期进士,官至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曾出使辽国,驳斥辽争地要求。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神宗崩后被贬,居梦溪园(今镇江市东面),撰《梦溪笔谈》传世,死后谥“文肃公”。第25 世祖沈琰为御史中丞,因秦桧入相屡谏不用,遂辞官归隐山阴鉴湖畔。第27 世沈存和(行亨二)为前军都督大元帅,迁居姚江江口下坝。第31 世祖沈仕美为宋徽宗东床快婿。第37 世祖、饶州府尹沈孟昌曾上书宋高宗,请求为家族题写御书。绍兴五年(1135)二月十五日,高宗皇帝御笔敕赐“簪缨继世、科第传家”。第45 世祖太隆公行林十五(1350—1434)于元末由下坝迁居柿林,为柿林沈氏始祖。此后以耕读为传家之本,很少参与政坛。自太隆公始,柿林沈氏至今已繁衍至25 代。如从周文王第十子算起,应为69 代。
附2:柿林沈姓源流
史载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就封于沈国,其后遂以国为氏。今江南一带的沈姓皆是聃季载的后裔,故有“江南无二沈”之说。(www.xing528.com)
据余姚市公安局2012 年6 月统计,全市户籍人口中有沈姓22116 人,居各姓人口第八位。各乡镇街道几乎都有沈姓聚居的村坊,其中直接冠名“沈家”的自然村有15 个,带沈字的行政村则有兰江街道沈湾村。按迁徙渊源及聚居地的不同,余姚沈姓又分很多支派,主要有沈湾沈氏、半霖沈氏、兰风沈氏、云楼沈氏、姚江沈氏、峙岭沈氏、虎潭沈氏和姚北沈氏。
其中峙岭沈氏为姚西沈湾村沈氏一支。沈湾沈氏,又称江口沈氏、姚西沈氏、姚邑沈氏。迁姚始祖沈直,号介庵,北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神宗时因对王安石变法有异议而被斥,迁居余姚县凤亭乡江口村(今兰江街道沈湾村)。峙岭沈氏于元末由沈湾江口之下坝迁居柿林,沈太隆为柿林沈氏始祖,已繁衍至25 代。峙岭沈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1990 年重修,堂号“忠清堂”。
柿林沈姓源流:西周时期河南省平舆县沈子国聃季载—唐朝时期沈祥、沈祐—宋朝杭州钱塘沈括—宋朝山阴县沈琰—南宋杭州沈孟昌—元朝沈存和迁居姚江江口村—元朝末年沈太隆从江口村迁峙岭村。
附3:始祖沈太公建村的传说
传说650 年前的某一个金风送爽、风和日丽的日子,大岚山顶迎来了三个行色匆匆的身影,他们注定改变这里的历史。这就是沈太隆和他的妻子、儿子。相传峙岭(柿林)村的始祖太隆公,特别喜好山水,他的游踪遍布天台山、雪窦寺、四窗岩等地。有一年秋冬之际,他背着饭盒翻山越岭继续寻觅佳境。游到丹山赤水时,为眼前的优美风景所倾倒。为了减轻负担,他把饭盒挂在一棵小树上,继续他的游程。到中午返回取下饭盒准备吃饭时,发现饭盒还有余温。太隆公断定这是块好地方,就在小树周围开挖,果然挖出了泉水,这就是现在村中的古井——同心井。于是他就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井旁建造了几间草屋定居下来,其后逐渐成为一方大聚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