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金殿:紫禁城大小、魁星楼与庆典

昆明金殿:紫禁城大小、魁星楼与庆典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前一道青砖砌的圆拱,安着两扇朱红镶金钉大门,就是紫禁城大门了。紫禁城魁星楼大门拱顶上额“太和宫”三个大金字,即太和宫道观群的核心。进了宫门,放眼四望,紫禁城虽小,却也五脏俱全。太小,则无紫禁城之威严;太大,则压倒紫禁城气势。此外,紫禁城内外还有玉兰、桂花。因为紫禁城是真武大帝所居,传说真武大帝生于农历三月初三,得道飞升之日,则是正月初九,因此,每年正月初九,太和宫都要举行祭拜真武的庆典。

昆明金殿:紫禁城大小、魁星楼与庆典

进棂星门后,两边原是雷神殿,供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也跟农业有关,后来坍塌了。1979年重建,改为金殿历史文物展览馆。馆前绿草如茵,花木扶疏,中间一条路,走在其中,花光云影,倒很惬意。信步而行,遇阶而上,左山茶而右玉兰,苍劲古老,已代有年矣。冬末春初,玉兰开放,花大如钟,洁白赛雪;茶花吐艳,其大若盂,殷红胜血。面前一道青砖砌的圆拱,安着两扇朱红镶金钉大门,就是紫禁城大门了。大门向西开,两侧延伸出城墙,青砖砌成,高5米,厚1米,带女儿墙。城墙全长365尺,象征太阳一年周天之数。

紫禁城魁星

大门拱顶上额“太和宫”三个大金字,即太和宫道观群的核心。拱顶城墙上建了座楼观,双层飞檐,上层檐下匾额行书“魁星楼”三字。从下檐窗户看进去,可以窥见魁星金色塑身。魁星是道家之神,管什么呢?两楹有联“椽笔点魁鳌头点斗,丹心量德慧眼量才”,原来是管官吏遴柬。一般而言,提及魁星,人都会想到文章状元。道家本来就是文章高手,《老子》五千言,开先秦诸子之端,文字简约玄妙,至今罕有匹敌。庄子文章汪洋恣肆,天下无两。就是《抱朴子》也还不失悠远。后世文豪,多得益于道家之逍遥境界。道家关心文章,本来不错,只是汉武听董仲舒主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章之道,便每况愈下,乃至弄出个管文章的星官来,数千载之下,仍然如此。这星官是谁呢?据说是“奎星”。“奎”为西方白虎之首,本意为“封豕”,即大野猪,因而奎宿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又称“天府”。这猪兄何以管起文章来了呢?据说是因为奎宿十六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士子不肖,常因“望文生义”而出洋相,但比起这“望形生义”来,还算老实的了。奎宿猪兄就这样管起了中国的文章大事。不过从望形生义的角度说,猪兄管文章也不算僭越。猪兄那小尾巴真的“屈曲成钩”,摇动成文。到了晋朝葛洪老先生为了道教的兴旺,提出“内道外儒”的方针路线,以争取统治者的关怀。不知是道教哪位天师聪明,竟趁着主管文章的奎星产权尚未明确,把奎星抢来申请了专利,成了道教主文之神。而这“奎星”不知何时又演变成了“魁星”,原因大概出于纵酒划拳的“五魁首”。“五魁首”源于科举考试的“五经魁首”,即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感叹的“辛苦遭逢起一经”,即考五经中某一经的第一名。唐宋之时,殿试放榜,五经魁首可以站在放榜庭院中的鳌头上。于是,“魁首占鳌头”又变成了“魁星占鳌头”。旧时读书人要出头,全看科举考试一篇文章。天下士子为此阳奉阴违,表面自称“孔教”中人,实则更爱讨魁星欢喜。所以,“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同样,凡有孔子处,皆拜魁星。而魁星“睿图”如何,谁也没见过,但总得有个偶像,好让士子们一尽忠诚。于是,传说不知谁从“魁”字字形上得了灵感。“魁”字主体不是鬼吗?这鬼一脚立着,另一脚后仰翘起,勾着个大斗。所以,魁星长得鬼模鬼样,一只脚蹬鳌头,另一只脚后钩甩起,左手捧斗,右手提笔欲点。至于能点到谁,就要看那位士子的造化了。今人看魁星那鬼样子,感到很不舒服。但令人遗憾的是,没注册魁星之前,道家诸子文章冠天下;注册了魁星,道教就没出过一个文章大家。此无他,道士们学的就是向神仙祷告,练的全是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还怎能出庄生天马行空的文笔?现在,这魁星被摆在太和宫城门之上,其用意大概是要经过他的遴选,朝拜者才有资格入宫参拜真武大帝。可是,如今进进出出,竟无一人顶礼膜拜魁星。这也难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读书无用嘛,魁星也只能失业,替大帝把把门了。

进了宫门,放眼四望,紫禁城虽小,却也五脏俱全。主体建筑金殿岿然屹立,周围城墙东、西、南、北各设一门,通向城外。每个城门之内,都有台阶升上中央第一层崇台,南、北、西三面台阶都是九级,合于九九之数。只有东门,因为与崇台距离太近,稍作变通,只设两级。从西门进入以后,反身仰视,能看到魁星楼背面挂着两幅楹联。一副是“轰轰震起群山籁,隐隐鸣来百里雷”,原本挂在雷神殿歌颂雷神的,雷神殿改制后,移到此处,给魁星助助威。另一副是清代涂晫写的“七宿旌旗指汉碧,五龙雷电绕玄都”,上联一般解释为北斗七星指向北极星,表明真武大帝的地位极高。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宿”指星座,而非某一颗星,所以,七宿训为“北方玄武七宿”更合适。“指汉碧”并非“居汉碧”,所以,若把汉碧解为真武之所居,似乎不妥。“汉碧”指“银河”,“指汉碧”直译应为“指向银河”。这一点很巧,“北方玄武七宿”之首“斗宿”确实是指向银河,即指向“汉碧”的。这样,上联之意竟与现代天文学暗合。倘若如此,涂晫倒真是个明白天文的人。即使涂晫不明这一点,以七宿指北斗七星,没说真武居于汉碧,还是有分寸的,因为真武虽为北方大帝,但究竟不是最高天帝。至于下联就好理解了,说真武成道,有五龙环绕飞升,颂其威仪而已。

赏完这两副楹联,回过头来,就可以看到紫禁城内两株特殊的树木。一株梅花,一株紫薇,都是明代所植。这两株树年代虽已久远,但身材长得合适,大小恰与紫禁城相配。太小,则无紫禁城之威严;太大,则压倒紫禁城气势。莫非草木亦有知,会按中国礼仪文化调整自己的生长,拿捏得恰到好处?东门附近,铜殿之后,原有一株明代蝶翅茶花,1983年自然仙逝。后来在原地补种了一株茶花,也有百年以上树龄。此外,紫禁城内外还有玉兰、桂花春节前后,玉兰、茶花,红白相映,争妍斗艳;夏木繁荫,紫薇满树,月季花发,姹紫嫣红;秋风乍起,桂树飘香,菊黄东篱;冬季昆明,犹如初春,白梅如雪,蜡梅似金,红梅喧闹,绿梅清纯,月照黄昏,暗香浮动。紫禁城的四季,就是花的四季,美的四季。(www.xing528.com)

紫薇后面,便是紫禁城小碑林,除了几块记载了相度山周围乡绅民众捐助太和宫事迹的石碑以外,刻有明代陈用宾所撰《鼎建太和宫碑记》的碑最为雄伟,坐南朝北,独立于高台之上,下临深院,站在碑前,只可仰视,后退一两步,便有跌跤之险,阅读颇为不便。年深日久,字迹已稍嫌模糊。此碑在太和宫诸碑之中最为古老,文字也最为古奥典雅,堪称太和诸碑之冠。

因为紫禁城是真武大帝所居,传说真武大帝生于农历三月初三,得道飞升之日,则是正月初九,因此,每年正月初九,太和宫都要举行祭拜真武的庆典。届时太和宫内烟雾缭绕,香薰升天,道士们事先早已沐浴斋戒,由主持率领,步罡踏斗,为求国泰民安,诵经念咒,颂祷如仪。城中百姓,黄发垂髫,扶老携幼,前来礼拜。年复一年,庆典竟成了昆明著名庙会。为表对真武大帝的崇拜皈依,百姓们纷纷解囊,把钱币投入一口大石缸的水中。这口大石缸高可逾米,径逾其半,外雕蟠龙腾云,气势磅礴,庄严生动,工艺精湛。云南石雕自古闻名,此缸雕刻,不负故土。缸内盛清水,经道长“开光”,已成圣水,清澈如无。缸底原石之上凿一龙鱼,张口承接。传说倘若能投币而入鱼口,当年必定诸事顺遂。所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一枚硬币置于水面,使其暂时漂浮一会儿,等硬币自然而然飘飘悠悠下沉,便目不转睛地盯着硬币下落,性子急的口中还喊着“进!进!”祈求硬币沉入龙鱼口中,以此得福。

太和宫石缸

祈福愿了,如果顺原路出紫禁城,到大门附近,在北面厢房一楼之上,会看到一块匾额,上书“铁笛山人读书处”。这个铁笛山人,不是明代陈用宾建太和宫时那个铁笛山人,而是一位真实人物。此人姓杨名智聪,昆明道教龙门派第二十一代弟子,生活于清末民初,曾任太和宫主持,对保护和重建太和宫与有力焉。此楼就是他读书学道起居之所,其楼平平,无甚奇特,但楼下两楹悬挂的对联颇有意思,上联是“铁笛无声知音者忠言贯耳”,这比较容易理解。老子有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之为物,无以名之,强名之曰“大”,或曰“道”。“道”是无法言说明白的,只能靠体悟领验。正如佛陀所云,虽说法四十九年,其实未曾说一字。所以,令人警醒的铁笛,其实是无声的。因此,知音者认道,也不必斤斤于言说解释,而要像鲁迅先生说的,“于无声处听惊雷”便是了。下联更有意思:“黄粱未熟睡着的切莫翻身”,此联释者多矣,但莫衷一是,也即庄生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这些诠释中较普遍的是说,道家一切讲究顺其自然,那么,对那些正在做黄粱美梦,梦想升官发财的人,就不要叫醒他,让他继续把美梦做下去吧。此说有所不妥,因为这帖下联的语气,不是对旁边醒着的人说的,而是对那个正在做着美梦的人说的,告诉他,黄粱尚未蒸熟,还未到你该醒之时,但是你在睡梦中千万不要乱翻身。谚语有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好做黄粱美梦者,亦复如是,身在险境尚不自知,犹自想着上蹿下跳,官做得更大,财发得更多,却不知稍一翻身,便会摔下万丈深渊,枉送了卿卿性命。明乎此,游紫禁城就不虚此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