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陆跋涉一个月抵达潭州讨论中和、太极、乾坤等议题

水陆跋涉一个月抵达潭州讨论中和、太极、乾坤等议题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率领乡人将这些粮食按人头发下,还对接济的人口进行了登记,这样崇安的灾情才有所缓解。经过长达一月的水陆跋涉,于九月八日抵达潭州。同时,他还与张栻等人交换了研读《论语》等书的心得,并对中和问题、太极问题、乾坤动静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三天之后,朱熹等人抵达衡岳之阴。十二月二十日,他们三人抵达家中。此行总共作诗二百余篇,回家第二天,朱熹便将这些诗辑为《东归乱稿》。

水陆跋涉一个月抵达潭州讨论中和、太极、乾坤等议题

乾道二年(1166年)秋天,崇安一年一度的雨季又来临了。以往每到此时,崇阳溪就会涨水,河面变宽,但却不至于为害。可是,这一年形势却很严峻洪水源自高山,裂石夹土,汹涌而下,冲毁道路,淹没田地。山谷中积石遍地,房屋坍塌,死伤达百人之多。

受灾最严重的是寺溪、松木、长涧、杨林四地,大水把房屋用具、家禽家畜冲卷得无影无踪,百姓死伤不知其数。恰在此时,州府传檄他这个小小祠官和有名无实的武博士,同县官一起参与赈恤事宜。林用中也要随行,但是朱熹说:“潭溪也涨了水,紫阳楼也很危险,你就留下来帮为师照顾一门老小吧,这副担子也不轻啊!”

朱熹并没有直接去县里,他打算先到受灾最重的地方去了解灾情,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赈恤措施。此时,暴雨不绝,洪水仍在不断上涨。他带着竹竿,披着蓑衣,挽着衫摆,拄着木棍,一步一步地在浅水中探路而行。

进入寺溪地界,只见仅存的房舍全都浸泡在水中,只露出一个个人字形的屋顶。洪水还在肆虐,不时有房屋被冲垮,露出水面的屋顶慢慢沉入水中,然后被洪水卷走。男女老幼都聚集在水中高地上,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毁,亲眼望着来不及逃离的亲人或邻居被洪水卷走,一个个放声悲号……

祸不单行,在乾道三年(1167年)春夏交替之际,崇安又遭受到了一场大的饥荒。当时的知县是诸葛廷瑞,他请求朱熹能够同他一起救助灾民。朱熹在里中积极奔走,他与乡人刘如愚到当地富家豪民那里,挨家挨户劝说他们将多余的存粮平价卖给灾民。但是,富家的粮米快散尽了,当地的灾情依然严重。

朱熹意识到,仅依靠富家的粮食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更大的力量。他们决定向建宁府借粮救灾。建宁知府了解了崇安的灾情之后,在当天便拨下了六百石粮食。朱熹率领乡人将这些粮食按人头发下,还对接济的人口进行了登记,这样崇安的灾情才有所缓解。

面对灾情,朝廷也不会无动于衷。朝廷派人携粮赈灾,安抚百姓。但是,这些官员表面上大张旗鼓地贴出告示发粮赈灾,实际上饥民却没有得到一粒米。各级官府看到这种情况,也都纷纷效仿搞起了假场面。

赈灾归来,朱熹深深地感到可怕的并不是滔滔洪水,而是“肉食者”的无意于民。他深切地感受到:如今的官僚们,对百姓漠不关心,实在难和他们共事。恰好,他此时再次收到张栻的书信,催他前往潭州会友讲学。于是,他陪着妻儿在紫阳楼的半亩方塘边赏完中秋明月,第二天就偕同新收不久的弟子林用中踏上了前往楚山湘水的征途

朱熹此去潭州主要目的是学术交流。经过长达一月的水陆跋涉,于九月八日抵达潭州。知州张孝祥专门派人到远郊去迎接,张栻等人也热烈欢迎朱熹的到来。他们争相为朱熹安排下榻之处。(www.xing528.com)

在潭州,朱熹与当地许多学者进行了交流,并深受湖湘学派“先察识,后涵养”等观点的影响。同时,他还与张栻等人交换了研读《论语》等书的心得,并对中和问题、太极问题、乾坤动静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的观点,不时给朱熹以启发。

紧张论学之余,朱熹还结识了一批新的学者,这也是他此行的一大收获。当时长沙县的知事王师愈,与朱熹为同年进士,从这次见面之后,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潭州,朱熹与张栻多次往访,吟咏酬唱,交情日笃。讲学之余,张栻常常邀他游湘江,有时他们针对某一问题争执不下,便前往岳麓书院继续讨论。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是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上正式建立起来的。

乾道三年(1167年)十一月六日,朱熹来到潭州已经有好几个月了,他决定离开州城。张孝祥有心留客,但是朱熹去意已决。最后,在张栻的陪同下,朱熹向南岳衡山行进。

三天之后,朱熹等人抵达衡岳之阴。当朱熹获知中兴名臣张栻之父的墓地就坐落在山北,他便俯身下马,前往凭吊。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即使有太多的不舍。朱熹和林用中、范念德拜别了张栻,千里而归。归途中,他们三人陶醉于沿途的山水之间,作诗吟诵。

十二月二十日,他们三人抵达家中。此行总共作诗二百余篇,回家第二天,朱熹便将这些诗辑为《东归乱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