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七月,在同安的官舍里,朱熹的次子朱埜出生了。
没过多久,朱熹奉命前往漳州处理事务。在那里,他拜访了漳州教授(官学中的学官)陈知柔,同时见到了同年进士——时任长泰县令——金鼎。
陈知柔,字体仁,号休斋居士,永春人。他与奸相秦桧之子秦熺是同榜进士。当时的人们多以阿谀奉承而通显贵,但他却不愿随俗而遭到排斥。
朱熹慕名前去拜访陈知柔。在公务闲暇之时,他们白天相携游览名胜,夜晚则聚在一起,以诗词互相唱和、互相酬答。
第二年春天,朱熹又奉命前往福州,向当地报告相关的政务。这次他取道渔溪驿,夜晚住在囊山寺中。在寺中,他写下了一首诗,诗中记录了事情的经过,看到的景物,以及他对前途的思考:
晓发渔溪驿,暮宿囊山寺。
云海近苍茫,溪山拥深翠。
行役倦修程,投闲聊一憩。
不学塔中仙,前途定何事?
在福州,朱熹初次相识了随父亲在官的吕祖谦。吕祖谦,字伯恭,原籍寿州(今安徽凤台)。两个年轻人聊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但他们都不会想到,对方将成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理学同道。
从福州归来,朱熹最大收获就是为县学争取到了安抚司直接拨给的许多卷图书,这将大大丰富县学的旧藏。(www.xing528.com)
安抚司拨下的书卷到来之后,朱熹亲自对县学的旧藏进行整理。同时,对于借出在外的书籍,他又逐一行文搜求。最终,他将这些书卷重新装订,总共有一千余卷,统统登记在册,然后妥善收藏。
整理完藏书之后,朱熹依旧没有停下来。他想要在县学内建起一所书楼。他到处划策筹资,将这所书楼建成,名曰“经史阁”。
在任职期间,朱熹还十分注重当地的风俗礼仪。他认为礼仪是人们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防止祸乱的根本。他参考《礼仪》《周礼》《唐开元礼》《绍兴祀今》等相关记载,设计出了一套在祭孔子时使用的礼器、仪仗和服装。重视风俗礼教的意识,贯穿他以后整个仕宦生涯。
经过朱熹的努力,县学之风大为改观。在这种环境下,士人们纷纷向学,当时就有如许升、王力行、陈齐仲、徐元聘、戴迈、林峦、吕侁、杨宋卿等好学善问的人,同时也吸引了士人刘子晋、叶学古等前来参与讲论。
除了给学生授业解惑外,朱熹还十分注重对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加以引导。他利用自己所学,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且初见成效。这将扫除他初任官时的愁闷与无聊,领略到治学的甘甜。
对于从事吏事的朱熹来说,经过两年的磨炼,与初做官时相比,他在处理所有事情时早已显得驾轻就熟了。
然而,乱民攻打同安县城的消息传来,城中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县衙如临大敌,上下紧急动员。乱民的马蹄声打破了朱熹宁静的生活。
县城的西北角是攻守的要地,之前乱民攻陷城池的时候常常从西北方向进入。朱熹与监盐税官曹沆,被指令在那里把守。为了鼓舞士气,朱熹、曹沆登上城楼,勉励士兵:“此地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守住此地。如果此地失守,我们就将死无葬身之地!”
在乱民还未到来之前,朱熹、曹沆日日巡城,准备作战所用器械,部署人力,以待死战。
朱熹、曹沆意识到,想要稳稳地守住县城,以弓箭作为主要守城武器是再适合不过了,但是,因为长久的太平生活,士卒们平时疏于练习,因而箭法都比较差。朱熹在城角的空地上建成了一个射圃,严格要求兵士们勤于练习。不久之后,乱民闻听如此防备有章,未至城下便不战而逃。就这样,一场虚惊过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