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威胁是指某些因素(人、物、事件、方法等)对网络系统的安全使用可能构成的危害。网络安全威胁可能来自方方面面,如图7-1所示。
图7-1 网络安全威胁
通常,人们把可能威胁网络安全的行为叫作攻击。在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有以下九类。
1.信息泄露
信息泄露是指信息被泄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泄露的形式主要包括窃听、截收、侧信道攻击和人员疏忽等。其中,截收泛指窃取保密通信的电波、网络信息等;侧信道攻击是指攻击者虽然不能直接取得保密数据,但是可以获得这些保密数据的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助于分析出保密数据的内容。
2.篡改
篡改是指攻击者擅自更改原有信息的内容,但信息的使用者并没有意识到信息已经被更改的事实。在传统环境下,对纸质文件的篡改可以通过一些鉴定技术识别出来;但是在数字环境下,对电子内容的篡改却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
3.重放
重放是指攻击者可能截获合法的通信信息。此后,出于非法的目的重新发送已截获的信息,而接收者可能仍然按照正常的通信信息受理,从而被攻击者欺骗。
4.假冒
假冒是指某用户冒充其他的用户登录信息系统,但是信息系统可能并不能识别出冒充者,这可能使冒充者获得本不该得到的权限。
5.否认(www.xing528.com)
否认是指参与某次数据通信或数据处理的一方,事后拒绝承认本次数据通信或数据处理曾经发生过,会导致这类数据通信或数据处理的参与者逃避应承担的责任。
6.非授权使用
非授权使用是指信息资源被某些未授权的人或系统使用,当然也包括被越权使用的情形。
7.网络与系统攻击
由于网络和主机系统在设计或实现上往往存在些漏洞,攻击者可能利用这些漏洞来攻击主机系统;此外攻击者仅通过对某一信息服务资源进行长期占用,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转,这种攻击一般被称为拒绝服务攻击。
8.恶意代码
恶意代码是指恶意破坏计算机系统、窃取机密信息或秘密地接受远程操控的程序。恶意代码由居心叵测的用户编写和传播,隐藏在受害方的计算机系统中,这些代码也可以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恶意代码主要包括木马程序、计算机病毒、后门程序、蠕虫病毒以及僵尸网络等。
9.故障、灾害和人为破坏
管理信息系统也可以因硬件故障、自然灾害(水灾、火灾及地震等)或者人为破坏而受到破坏。
上面提到的网络安全威胁直接危及信息安全的不同属性。信息泄露危及机密性;篡改危及真实性和完整性;重放、假冒和非授权使用危及真实性和可控性,否认危及非否认性;网络与系统攻击、故障、灾害和人为破坏危及可用性;恶意代码依照其意图可能分别危及可用性、机密性和可控性等。以上分析说明,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非否认性、真实性和可控性6个属性反映了信息安全的本质特征和基本需求。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地将网络安全威胁划分为四类:暴露(Disclosure),指对信息进行未授权访问,主要是来自信息泄露的威胁;欺骗(Deception),指信息系统被误导接收到错误的数据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包括来自篡改、重放、假冒、否认等的威胁;扰乱(Disrup⁃tion),指干扰或中断信息系统的执行,主要包括来自网络与系统攻击、灾害、故障与人为破坏的威胁;占用(Usurpation),指未授权使用信息资源或系统,包括来自未授权使用的威胁。类似地,恶意代码按照其意图不同可以划归为不同类别。
还可以将前面论及的网络安全威胁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两类。被动攻击仅仅窃听、截收和分析受保护的数据,这种攻击形式并不篡改受保护的数据,更不会插入新的数据;主动攻击试图篡改受保护的数据,或者插入新的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