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瑞典的Ericsson公司提出了一个技术设想,想要设计开发一个用于计算机与其外围设备之间互相通信的一种短距离、低功耗和低成本的无线通信标准。1998年,IBM、Intel、Nokia和Toshiba等公司对这个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们与Ericsson公司共同成立了一个技术研发小组,试图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小范围无线通信技术标准,也就是今天的蓝牙(Bluetooth)技术。
蓝牙采用调频技术,工作频段为全球通用的2.4 GHz,该波段是一种无须申请许可证的工业、科技、医学等产业通用的无线电波段,所以,使用蓝牙技术进行通信无须支付任何费用。通常情况下,蓝牙的数据速率为1 Mb/s,采用时分双工传输方案实现全双工通信。蓝牙支持异步数据信道,在不对称连接中,一端的最大速率为721 Kb/s、另一端的最大速率为57.6 Kb/s。在对称连接中,两端的速率均为43.2 Kb/s,同时,蓝牙也支持同步语音信道,最多支持3个,每个语音信道速率为64 Kb/s。
蓝牙技术的最初目标只是想去掉设备之间的连接电缆,但是它的研究范畴很快就被扩大了。1999年7月,SIG发布了蓝牙规范1.0版本,而在这不久之后,IEEE的802.15工作组决定以蓝牙规范为基础,并开始对它进行修订,将其应用于无线局域网的领域。
在计算机网络体系中,大多数的协议内容只涉及为通信实体提供信道的有关规定,并不涉及应用层的协议,例如无线局域网的802.3协议及802.11协议都是如此,它们只负责解决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问题,并不涉及高层协议。蓝牙技术的设计思路并不一样,在蓝牙规范1.0版本中,除了对通信信道与通信过程做出了详细规定之外,还规定了13种网络应用所需的专门协议。(www.xing528.com)
IEEE的802.15工作组下设4个任务组(TG),其中工作组TG1制定了802.15.1标准,它是基于蓝牙规范的通信标准,主要考虑手机、平板等设备的近距离通信问题。任务组TG2制定了802.15.2标准,主要考虑802.15.1和802.11标准的共存问题。任务组TG3制定了802.15.3标准,主要考虑WPAN在多媒体应用方面的高速率和服务质量问题。任务组TG4制定了802.15.4标准,主要考虑低速WPAN的应用问题,它追求的目标是低功耗、低速率与低成本。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蓝牙通信的版本也在不断升级。其中V1.1为最早期的版本,传输速率较低、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等到了V3.0版本时,传输速率已经提高到了24 Mb/s,传输距离为10 m之内。蓝牙V4.0版本的传输速率再次提升,达到25 Mb/s,传输距离扩展至100 m。
蓝牙是目前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这个距离一般限定在10 m左右,支持包括手机、平板、无线耳机、无线音箱、全球定位设备、游戏设备、笔记本计算机以及其他无线终端设备的相互连接和信息交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