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皎
我是李雪皎。
“光头、鼻子塌、眼似金鱼、皮肤白。”
我的人生首秀大概是一幅漫画。妈妈当年在出生记录本上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应该是失望的吧,况且几年之后我还把“皮肤白”这个唯一的优点也弄丢了。
失望的可不止她一个人,直到我念大学,外婆才终于松了口气,很欣慰地说:“我的外孙女终于长成了女娃娃的样子!”这是一句夸奖吗?我不确定。以至于我到今天都没想好那一刻应该用什么表情去回应她。
你一定以为我是个丑八怪。
并不是。从小到大我从没觉得自己长得难看,并且我坚信我的审美没什么问题。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问题出在她们身上——我的女性长辈们,从妈妈和姨妈到外婆再到曾祖母,都是美人。她们年轻时的照片我都看过,曾祖母四十岁那年眉宇间还有紫霞仙子般的神采,外婆戴军帽扎小辫低头浅笑完美诠释什么叫作“部队一枝花”,妈妈她们姐俩更是学校文艺部的扛把子……在一个美女扎堆的家族里,相貌平平的小孩自然是会让人沮丧的。天晓得她们的漂亮基因都跑到哪里去了。
你看,我们就是身不由己地处在一个评判的世界里,美与丑,好与坏,错与对。不过这些从来都是相对的。而我想给你讲的第一个故事,就和评判有关。
到底谁才是“别人家的小孩”?
从人生轨迹来看,我过得很平顺,小学到大学都是好学生好班委,本科和研究生的学校都不错,毕业后又是大学教师……分明就是家长眼中所羡慕的那种“别人家的小孩”,一路开挂到底。
一度我也这么坚信过——小学报名的那一天,因为我和外婆去得比较晚,所以报名处几乎没什么人了。外婆曾是那所小学的校长,很多老师见她来了都来跟她打招呼。负责的老师问了我的年龄、名字,又让我在纸上写了名字,就告诉我“面试”通过了,我可以当小学生了。而排在我后面的小孩,既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也不会写名字,哼哼唧唧半天也表达不出来,把他妈妈急得要死。我当时就想:原来我的同学水平这么低啊!那我大概是天才吧!顿时信心百倍,对小学生活无比期待。
直到开学后我才发现,他是特教班的学生,他们全班都是智力不健全的孩子。
而没过几天妈妈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不算是个聪明的小孩,所以要更加努力才行。”
没有最丧,只有更丧……
不过我很听话,所以很努力,很努力地听讲,很努力地写作业,很努力地参加各种活动,很努力地揭发“坏”学生……那时其实不太清楚努力是为了什么,只懵懵懂懂地知道它的前提是因为我“不算是个聪明的小孩”。
后来当人们评价这类学生矫情造作虚伪势利的时候,我总会有些难过,因为我也意识到像我当时那样心中充满了规则与正义的小孩不太像真实的人类(超我实在是太强了啊),更何况我们在“主持正义”的同时确实会给别人造成困扰。但同时我的心底又发出一个声音:其实我们只是以为那样做是对的。或许那些做法伤害到了别人,但也不是我们的本意。我们只是想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仅此而已。
“评判”是个神奇的东西,可以是胡萝卜,也可以是大棒;可以引导你往前走,也可以把你打成半身不遂。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应对。
因为那句“不漂亮也不聪明”的评判,我一直很自卑,也一直很努力。多年之后我读到一本叫作《自卑与超越》的书,它说人人都自卑,可当我们超越了自卑的时候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天呐!我真想立刻就去拥抱那个叫作阿德勒的老头儿。
一个自卑着努力着的小孩能算是众人眼中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吗?我不知道答案,也不敢轻易评判。但我觉得思考如何看待这些评价会是更有意义的事。
到底是为评判所累,还是因评判而美,其实关键在于你是把标准放在别人口中,还是自己手里。而能够自己制定标准的那一天,不可能凭空来到,它需要自己去争取,凭实力去争取。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体验和感受的。先掉一掉书袋。在《庄子·秋水》的故事中,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为什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他能够百分之百地了解鱼的快乐吗?
整个初中时代我都是个很凶的班长,尤其讨厌开班会的时候有人在下面说小话,只要一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会发火,最严重的一次发火甚至在讲台上砸碎了数学老师的三角尺。同学们怕我却也服我,因为我每次考试都能轻松地考到第一名。
然而风水轮流转,进了高中我突然出现了适应不良,学习变得非常吃力,这让我很是慌乱——那些自以为听懂了的知识点,一做题就全是错的,那些本应该全神贯注的课堂时光,不断被胡思乱想给塞满。我像个溺水者,拼命浮出水面挣扎求救,但没有用。高二的期末考成绩单上赫然出现了59分,我终于品尝到了失败者的滋味——像是喝下了一碗苦苦的中药之后却迟迟等不到白开水,苦涩得没有尽头。于是不服输的我毅然选择留级。
到了新的班级,不再有“官职”在身,我成了普通人。一次开班会时,班长在台上说事情,而我和同桌正在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舍不得停下,于是选择低下头来小声地继续说。聊着聊着,突然之间一个念头闯了进来:在台下说小话,这不正是我曾经最厌恶的行为吗?原来它并不代表专门和班长作对或找碴儿,而仅仅是因为自己不够自律呀!这似乎并没有达到十恶不赦的程度啊!想到这里,我瞬间在心底原谅了曾经的同学们。(www.xing528.com)
所以庄子为什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大概是因为他曾经有过和鱼儿类似的处境吧!
体验很重要。体验意味着你敲开了感觉的窗——明的暗的强的弱的香的臭的甜的苦的;意味着你拨动了情绪的弦——喜悦的愤怒的哀伤的恐惧的;意味着你建构了专属于你自己的经历,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体验很重要。体验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在人际的互动中帮助你更好地与他人共情。经常拉肚子的人不会了解便秘的痛苦,从不缺钱的人很难体会拮据的窘迫,安于享乐的人无法想象还有一种快乐叫作“充实”。而一个有着丰富体验的人,在面对另一个个体对其诉说的时候,资源库中的情绪情感能够很快被激活,和对方产生共鸣,“爱他所爱,恨他所恨”,从而让对方感到被理解、被接纳,良好关系的第一步也就建立起来了。
不过体验再多,也不等于就能做到“感同身受”,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毕竟不可能一模一样,而看似相同的情绪背后,也有可能隐藏着完全不一样的信念。比如跟人吵架之后的余怒,对于有的人来说只是情绪宣泄得不够彻底,愤怒依然是指向对方,而对于笨嘴笨舌的我来说大概是在后悔自己刚才没发挥好,愤怒已经更多地指向了自己。
所以庄子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了解鱼的快乐,鱼和鱼之间也不可能完全地了解彼此的快乐,世间本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我们还是放下对它的期待好了。
况且,换个角度想想,每一份体验、每一份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没人能够复制和模仿的,其实也蛮有意思的吧。
孤单,可以变成一个人的精神盛宴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孤单的故事。
孤单的滋味我在韩国留学的那三年里尝得最多。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购物,一个人搬家。生病了一个人去医院,既担心检查结果不好,又担心医生的口音我听不懂,特别希望有人能陪在身边给我支持和安慰。放假了一个人去旅游,一下火车就被夜幕中的大海和繁星震撼到,忍不住会想若是有人能一起分享这一切该多好。然而并没有。有一年寒假,身边的中国朋友们都回国过年了,只剩我自己每天依然过着“宿舍—研究室”两点一线的生活,韩国同学当然也每天都来学校,但交流毕竟是有限的。碰巧有几天宿舍里还断网了,于是我连续一周没有讲中文,也几乎不说话,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失语症”。
看起来是个可怜的故事。但你知道我那段时间获得了什么吗?
在那三年中,我完成了对自我的一次彻底的探索,并累计写下了近十万字的感悟。
研一有段时间迷上《我的团长我的团》,跟着剧情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但没人可以分享那份感受,于是只好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回味咂摸,然后爱上了“旁白”,爱上了兵戈铁马刀光剑影山石崩裂之后那份尘埃落定的沉淀。我发现“旁白”是一个归于平静的自己在叙述曾经不平静的自己,是在一个不远又不近的地方回望、旁观。近了,太嘈杂;远了,却又看不见听不清了。而没有阅历也就没有沉淀的资本,缺乏知识的厚重也就无从洞察人生,而失去了沉淀与洞察的旁白就只能是一杯凉白开,没有茶的魅力。
我忽然也想做个旁白者。看过自己的曾经与现在,然后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叙述自己的故事。平静、达观。于是独自行走的时候我常常在内心里做旁白,记述自己看到的风景、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以及脑海里闪出的胡思乱想——“围巾围上脖颈,围巾会不会觉得暖一点?”“我推开中文楼的红色大门,被一个童话拥进怀里。”“原地无人,包括你自己。”“雨天和晴天是不一样的。这是一句废话。可一旦你需要去体味这个‘不一样’的话,它就不那么‘废’了。”……
后来我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孤单,爱上了那种“思绪驰骋在无垠的田野”的感觉,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有一句歌词说“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我的孤单没有到“狂欢”的地步,但也够热闹的了。
回国之后,我投身到所热爱的教育与心理咨询事业当中,每天都要见很多人,说很多话,再没有机会“孤单”。偶尔翻看那三年写下的“孤单日志”,再对比当下忙忙碌碌的生活,遗憾就免不了浮上心头。
对了,我已经很久没像今天这样写下这么多和自己有关的文字了。
有一种焦虑叫作:今天你阅读了吗?
第四个故事,和“故事”有关。
我从小就爱听故事。最初是因为常生病而不好好吃饭,家里人就用“故事下饭”的方法喂饭,结果屡试不爽,于是为了让我好好吃饭,全家老少四代人都“被逼”得会讲故事了。口拙一点的太姥爷每次都讲同一个故事;厉害一点的妈妈就可以让我在几个备选的故事里面挑;最牛的是外公,他给我讲的是“小红松鼠和小黑松鼠”的故事,连载的,每次都有新内容,因为是他自己现编的。
后来我长大一些了,迷上了故事书,从图画的,到拼音的,最后到全字的。我记得小学时有一段时光,每天放学回家爸爸妈妈都还没下班,我把书包往桌上一撂,倒上一杯白开水,打开曲奇饼干盒,迫不及待地翻开《鲁滨孙漂流记》,边吃边看。阳光从窗户照进来,一缕一缕地投在书页上,我一边躲闪着那些耀眼的光,一边沉浸在鲁滨孙的奇幻之旅中。白开水是甜的,饼干是香的,故事是醉人的。那是我童年时期最美的一幅图景。
我因为喜欢故事而爱上了阅读,阅读便成为生活的习惯。而最大的一次冲击发生在留学之后。
韩语零基础的人踏上那片土地的第一刻感觉蛮新鲜的——满大街都有文字,但你什么都看不懂,有趣。然而很快内心就开始变得焦灼起来,因为我发现身边没有了可供阅读的读物!处理完生活琐事有了空闲时间之后我完全不知道除了阅读我还能干什么!那一刻我发现原来阅读于我而言就像空气一样重要,离了它我简直快要窒息。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突然被切断了与汉字的亲近,我真的只能用“手足无措”来形容自己。好在几天之后我从中国同学那里借到了一本《读者》,虽然那一期我早已看过,虽然它因为被传阅了太多人而显得破旧,但总算是止住了我的焦虑。
社会发展很快,如今阅读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了,途径也越来越多元了,甚至一些网络平台都可以提供“帮你读书”的服务了。但阅读变得更有质量了吗?我不这么认为。在上班路上耳机里播放的微课,排队途中点开的公众号,或是无聊会议上偷偷刷的微博,看似充分利用了时间,但却似乎加重了阅读的焦虑。碎片化的知识只能是甜点,当不了正餐。所以每当因为忙碌而没时间读书的时候,我的心就会很慌,觉得愧对自己。一闲下来,把书捧在手中的时候,心里立刻就踏实了。不过,这种对阅读的焦虑,大概也是件好事吧。
匆匆一瞥,恍然发现自己已在世间游走三十余载了,回首往事,发现这三分之一的人生也蛮有意思:平顺中免不了暗流飞旋,自在中躲不开暗箭明枪。混沌过,也迷失过,好在向善的心没丢,向上的梦也没碎,所以依然能够一次次爬起来,鼓起勇气继续上路。我自认为是个平凡而浅薄的人,但我还是愿意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你听。我不怕暴露我的浅薄,只愿亲爱的你在读完这些普通的小故事之后,能对人生、对学习这件事有一些新的启发、新的感悟。毕竟这么平庸的人都找到了她的一方天地、一个信念,你难道不能做得更好么?
雪霁天青,皑皑的白雪遮不住世界本来的样子,天空总会回归它的湛蓝。多好!
我是李雪皎。所以这是我的世界的样子。你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