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案例10安清:教师职业素养和自我成长的知行合一

案例10安清:教师职业素养和自我成长的知行合一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成长为现在的样子,是因为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或事产生的影响。人生之旅,有你在我生命中!一年一年,教师节如期而至。就在这一刻,我开始想念我的中学老师——李老师。提到了李老师,突然一阵伤感,在我的伤感中,教室外开始下雨,风雨如晦,故人不再。铺陈了那么多文字叙述自己的教师节,也许想表达的只是一句话:这就是教师生活的常态,不知道李老师那么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是不是也有很多个这样的日子。

案例10安清:教师职业素养和自我成长的知行合一

我们成长为现在的样子,是因为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或事产生的影响。也许,一路怎样走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想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生之旅,有你在我生命中!

*  原生家庭:我的家庭出身

祖母去世的时候我3岁左右,已经记事了,记得祖母摔跤、生病,以及后来出殡的情形,也许,那是我第一次目睹死亡。祖父去世很早,我没有见过。但他老人家给我的印象是极其勤劳、节俭,这是从村子里的老人以及父亲口中多次听到的。总之,祖父节俭和勤劳的品性使得他在终于攒够了钱,从那个攒钱的土罐中取出自己多年的血汗钱,如愿以偿地买了几亩地,这时候的祖父终于实现了自己毕生的愿望,想来应该是欣慰的。只是他老人家可能没有料到,很快,这几亩地改变了他的成分,并因此改变了儿子与孙子的命运,包括我。

童年最早的印象就是在生产队的公房里,在楼上,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大我两三岁的一个女孩)把我的名字写在墙上并打上一个大大的叉。我那时太小,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我也不记得自己在他们的哄笑中是什么感受,不记得当时为什么哭。印象最深的是极其不明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遭到他们的哄笑、嘲讽……。她早已经忘了这件事,但我的人生就是在这种“迷惑”中开始的,是的,在他们的指指点点里,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小时候,我最怕学校里填表,总有“家庭出身”一栏,那时候课本上还有很多阶级性很强的课文或是应用题,在这样的教育氛围里,一次次填这种表让我一次次地觉得羞耻。

后来我想,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可能源于此;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可能源于此;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工作,勤勤恳恳,不计得失,不讲报酬,可能也源于此。是的,我一直很缺乏资格感,不敢理直气壮地要求自己该得的利益。

*  重要他人:我的老师

做这部分内容时,我正在学习萨提亚的课程中关于影响轮的内容。我画完自己的影响轮后,发现里面填写的很多都是老师。小学的郭老师,如何忍着剧痛带病坚持上课(那天学习的课文是《蛇与庄稼》);初中的老师,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晚自习上,因为班里没人带歌,对不愿意当文艺委员而辞职的我不点名地冷嘲热讽,导致我悲愤地冲到操场上大哭,发誓一定要当老师,让她看看一个老师应该怎么对学生。高中的老师,如何忍着丧女的悲痛坚持上课(那天学习的课文是《纪念刘和珍君》)。

几年后的高考,我所有的志愿都报了师范……后来,我当了老师。回想起来,自己那样努力,那样尽职尽责,是因为生命中有过这样的一些老师。

一年一年,教师节如期而至。

(一)

6: 30起床,准备早餐,送孩子上学;看着教师节这一天小学的校门口与众不同的场景,忍不住以时间取样的方式做了一会儿观察;匆匆到了单位,上午一直在办公室里忙各种各样的具体事务,12: 10冲到学校接孩子,远远地就听见广播里说现在是清校时间,到教室时早已锁了门,四处找孩子;12: 25回到家里,做饭,随便吃了中午饭;13: 20,打开电脑帮同事修改东西,今早她说等着要……

下午还有课,送孩子上学后冲到学校13教学楼,上教室的时候昏头昏脑,跑到4楼找教室,才发现走错了楼层;回到304教室,14: 18,还有足够的时间,长长舒了一口气,心里盘算着一会儿要不要在内容上安排点什么与教师节有关的东西。就在这一刻,我开始想念我的中学老师——李老师。想写东西。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给对自己影响最大或是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写一封信。提到了李老师,突然一阵伤感,在我的伤感中,教室外开始下雨,风雨如晦,故人不再。

17: 20,下课的时候只觉得很累,才觉得有点奇怪,教师节怎么竟然从不放假?再加上又在这样的情绪下,于是我很想一个人静一静,请父亲帮接一下孩子,自己不想回家,也不想吃饭,换了一间面向塔湖的教室,对着远处的青山,倚了窗回复因上课未接的一系列电话和学生们发来的教师节祝福信息,然后继续改前两天剩下的作业、分类、登分、做记录和分析。

19: 40,因为我对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很不信任,提前20分钟到12教学楼403教室,将昨天做好的课件拷到机子上,检查一会儿要用到的多媒体设备、音响,等等;接下来要上的是全校选修课,不出所料,人还是有点多,满满一教室,后排还站着一些。或许供学生选择的课有限,所以学生其实并不在意自己要上的是什么课,只要老师期末给学分就行。问题是我认为选修课应该你情我愿,我只想教愿意学的那些人,所以每次上公选课时总是很固执地坚持执行“我的规则”,特别强调了我对于“认真”和“诚信”的要求,比如作业格式错误建议重做、抄袭一次即取消该门课程成绩等,让那些只在意学分而不是对课程有兴趣的学生退出,试图减少选修的学生,只留下那些真正想学习的人。所以,第一次课的内容一般很充实,交代自己从教多年后对“教育”对“学习”的再认识,并基于自己的这种理解提出课程学习的要求,你愿意接受,就留下,你不愿意接受,可以重新选择别的课程。

22: 00,下课了,到一个班主任家商议了一会儿如何与学生交流及如何为他们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弄好网页,商定基本操作思路,离开学校,到家时23: 40。

铺陈了那么多文字叙述自己的教师节,也许想表达的只是一句话:这就是教师生活的常态,不知道李老师那么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是不是也有很多个这样的日子。

(二)

虽然很累,还有点儿饿,还是不想睡,不以“抛家舍业愧对长辈”为代价,今夜的我如何能坐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看着来自远方的教师节祝福,心底的那根沉郁的弦再次被触动,我更加想念李老师。

老师去世已经4年了,以前,每到教师节我都会去看望他;如今,每到这个日子,我都会感到很失落。仿佛第一次意识到,无常,就是人间的常态。直面生死,就如同直面人生的意义!

我觉得,是因为死亡的存在,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活着的意义,才能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适时驻足,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现在有很多老师,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考上大学,以后才能有好的工作,才能过安逸的生活。而因为老师的影响,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我模模糊糊地意识到,生命中一定有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人与人在身体的物质构成与生命的基本需求上差别不大,所谓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其实是精神层面上的不同。

回想起来,老师从来没有让我们为书中的“黄金屋”“千钟粟”而学习,没有让我们为追求外在的金钱、物质生活而学习。考大学的时候,他鼓励我们出去,到边疆外的地方,“看看别样的生活”。

老师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他对教育的理解,以自己的言行让我懂得,教育是“心”的事业,是“爱”的事业,不只是知识传授的问题;教师的专业理想情操不同,对学生的影响就不同,而专业知识、技能只是教师素质的一部分。

(三)(www.xing528.com)

我感谢我的老师,我只愿意做这样的老师。

人生情义很多,真爱也就这么一些。只要有爱在心里,就值得纪念。看了那么多世事变迁、生老病死,也经历了一些世态繁华、生离死别。午夜游走于网络,看世态万象,心里有点空白。老实说,有时候我觉得人生真是了无生趣。不是绝望,而是因为繁复,不知道人生的真相。

老师使我懂得很多,而这场离别更使我不断思考,人生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走,才能“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老师临终前我去看望过两次,其中一次大概就是教师节前。那时他躺在沙发上,还能在很虚弱的状态中与我们吃力地说几句,他对我说:年轻时,工作不要太拼命,太透支,等上了年纪,就吃力了。他还告诫我说:对孩子,要求不要太高,长大能自立即可!

后来又去了一次,是J听了个偏方,找了些药,约我和他送去。那一次李老师已经躺在床上,我们在卧室里看到他,很虚弱,一句话都没有说,眼睛直直地看着一个地方,医生在做针灸。可是家人说比上次好一点点,能吃点东西了。

出来后,J说他觉得很不好,他父亲去世前就是这样的状态。我觉得也不好,只是我不想说,也不想J说。那天晚上回到院子里,刚把车子停好,熄了火,还没有下车,一颗流星就在我面前的天空坠落,我的感觉很不好,很不好!顷刻间泪流满面。

后来说起这事,J说:就像李老师的一生,有些人看见了,有些人没有看见。

心里一直盘旋的,是《老子》上的一句话:死而不朽者寿。

(四)

按照时下的标准,我并不是李老师最得意的学生,不曾漂洋过海或是功成名就带给老师很多荣耀也就罢了,大学毕业回来后就几乎一直不曾离开这片土地。在这样的时代,难离故土的人,似乎本身就缺乏“时代精神”。

然而《学记》上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可是中国千年的经典,从这一点而言,我还真是李老师的弟子,或许不仅仅是职业的选择,还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不仅继承了他的事业,还继承了他精神上的桀骜不驯。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很多的不一样,我总觉得李老师在酒中沉醉的行为,何异于阮籍?我只是不沉醉,我压根儿不去关注什么是所谓的主流,无论周遭怎样物欲横流,我的心清澈而坚定,所以我觉得和李老师相比,自己要努力“青出于蓝”。

网上那篇悼文说李老师“狂狷本色”,是啊,言行举止,以及憔悴时看起来有点倔傲的那几缕头发。

先生昔厕身行伍,列位刑名,中道以心为形役故,退而执掌教席。身正学高,节气可风,桃李天下,四海有荣。先生日喜烟霞,每饭必饮,布衣乱发未掩狂狷本色,诤言痛詈亦有正始流风,群小侧目,浩气盈胸。耳顺致教犹系心学子,复为乡庠返聘,人有苍龙日暮行雨、老树春深著花之慨!迨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奈时不假人,竟罹恶疾,疾痛惨怛,形容枯槁。余探之则谓,己大去之期乃不远矣!岂意此谶之速乎!我一中庠舍日新而日越新,直士则年少且年益少,众皆犬儒度日,尽为稻粱。心念于此,中心如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总记得那时候他讲“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就在他女儿去世第二天的课堂上,这文字实在太惨淡,我至今无法忘记那情形。可是,后来我觉得其实人不一定要当猛士,不一定要去直面,更不一定因为这份坚定和执着而最终成为“一介狂狷”,或许这其中是因为有性别的差异,总之我直面不了,正视不了,可不可以不去想适应与否的问题,只是致力于努力修炼一个坚定的自我,以便可以平静地选择不适应?是啊,人生如此,黛玉要死,宝玉要出家,法海他偏要多事,许仙要上那金山寺,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小时候看越剧《红楼梦》,宝玉对老太太哭道“我天下万物无所求,只求与妹妹共死生”,怎样的撕心裂肺,怎样的无可奈何,而那白素贞水漫金山如此的法力如此的坚定,又能如何?于是我想,面对如此人生,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看人生的另一面,那些不惨淡不淋漓的一面,在风花雪月中一样可以沉醉不醒,即使无可选择无可躲避,还可以关上心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在周围人生活的边缘,尽可能不去接触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于琴棋书画中追寻另一种人生的快乐。

其实一直想请教李老师,人生可不可以这样过,我可不可以这样过?可是,每次去一中总听着他们谈“周围的世界”中那些我几乎从不留意而他们觉得值得谈论的人与事,好像这就是“男人们”很重要的谈话内容。

没等我开口问,李老师走了。

(五)

还记得他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他用方言读出的抑扬顿挫里,年少的心第一次被《雨霖铃》所表现的沉郁情感所触动,我爱上了宋词的隽永和深沉,爱上了一种生活方式,爱上了一种人生状态;又因为那篇《故都的秋》,更是不可救药地爱上了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爱上了一个陌生的北方城市。

因此,多年以后我越来越觉得,也许,我生命中所有无法化解的抑郁,都来自青春岁月里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所感受到的一切。更何况,因为他“善教”的缘故,我爱上了教师这份职业,高中毕业的时候,以当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为自己的志向,从事教职,终身不悔!直至今日,就是今天晚上,教师节这一天,我第一次大着胆子告诉学生,要带着他们读中国古代经典,从中文的语境来谈教育问题,而当年,我没有考上中文系

一个人居然可以这样影响另一个人的一生,想想人生真是不可思议。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也许都有当时不为我们所知的意义。

(六)

年轻的我也曾有过浪迹天涯的梦想,也渴望生活在别处,但是人到中年,我很庆幸自己当年纠结了很久之后终于还是选择回到了故乡,和自己的老师一样,在这远离“中原文化”的地方,对着不同民族的学生,做着雪中送炭的工作,而不是在故乡之外的发达地区,写锦上添花的文章。是啊,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但是每个人只能选择一种而放弃其他,人能获得的总是有限的,这就是天意。

二十年了,二十年前选择的时候,其实很模糊,我甚至不知道通知书上的“学校教育专业”学什么,以后教什么。十六年的坚守,有时候回头想想,人的一辈子,其实很简单,电光石火,雪上鸿爪,看似长长的人生,其实只是一瞬。我愿意在这样的一瞬间里,像自己的老师一样,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这“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的事业中,释放在我心中崇高的事业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