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近60 年的陈氏太极拳传播与教学中,总结出一套以缠丝劲锻炼为核心,以太极拳拳理为根本,理论上深入浅出,练习时从太极拳精华的缠丝功引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太极拳教学体系,被称为“天才太极拳教学法”。
“天才太极拳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现代社会中太极拳习练者时间有限,追求高效学习的需求,与传统社会中“多年磨炼、一朝贯通”的学习模式之间的矛盾。教学法以简单的入门练习和明晰经典的拳理解说,让初学者尽快“入门”并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初学者因习练之乐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后,再层层深入,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单式和套路练习,初步掌握陈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的动作要领和劲力路线,为学习传统套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再进入陈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教学,不仅事半功倍,而且有了前期的缠丝练习和拳理基础,习练者能够更加容易、主动地将缠丝劲融入套路练习之中。
“一圆两点六缠丝”这句教学口诀中,包含了我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对缠丝劲理论的高度归纳与教学心得。
“一圆”是指由单手与双手顺缠和逆缠共同构成的缠丝圈。
“两点”是指在缠丝圈中以“上护头”和“下护裆”攻防技击的两大功能而形成的“定位点”,这两个定位点共同决定了缠丝圈的大小、远近等外部形态。
“六缠丝”则是指包括单手缠丝(左右)、交叉缠丝、双捋缠丝、开合缠丝、开合交叉缠丝、进退缠丝和立圆缠丝左右虚步在内的一整套缠丝劲锻炼功法。
太极拳本身是武术的一种,注重技击,每招每势都有其攻防技术。要想练好功夫,必须按照练拳的程序,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若得其中妙,勤、学、苦、功、恒。先以柔为主,积柔成刚,先以慢为学,精确而后快,方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长期内外双修才可以得到的玄妙之功,也是一步一步从易到繁,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境界,这也是螺旋缠丝功和弹抖圈圆的逐渐变化所在。
朱天才语录
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缠丝劲的关键不在于“圈练小”而在于“圈划圆”。因为缠丝劲所划的圈是由足部的劲力通过腰胯转换,再催动肩、肘、手而形成的全身运动,并非常人所习惯的“甩胳膊划圈”。
这种由缠丝劲所构成的圈,需要通过锻炼形成较强的腿部支撑力,同时在长期练习中将腰、胯、踝、肩、肘、腕等关节部位节节松开,再加上反复习练体会,才能形成内劲节节贯穿、外形圆活松柔的缠丝圈。
因此,我针对初学者提出“要想学好拳,先把圈划圆”。同时根据初学阶段“以外形引内劲”的学习特征,总结出了以口诀形式来表述的“朱天才圆定律”:(www.xing528.com)
传统陈家太极拳,练拳首先要练圆;
脊椎为轴腰旋转,左右四十五度间;
左右手开如弓架,拇指行与胸中间;
手到面前一尺远,下行裆部空一拳;
以手领肘大圈转,小圈催动在腰间;
切记腰需小圈走,手领腰随圈走圆。
这一口诀精辟地总结了练习缠丝劲的外形规范和动作原理,配合教练的讲解,可以让初学者快速理解并牢记缠丝劲练习的要点。在对“圆定律”加以总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护头”和“护裆”的“两点论”,对传统缠丝劲练习经验进行了更深入的总结和提升。我在传统缠丝劲教学过程中,常常将顺缠转逆缠、逆缠转顺缠的两个转折点作为关注要点。但这种两点定位的方式,一方面无法准确规范缠丝圈的范围和大小,练习者容易划圈越界(超过左右半身的控制范围);另一方面过于关注转折之处,反而容易失去缠丝圈的圆弧之意,在转折处形成锐角来回做不规范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圈划瘪了”。
我提出的“护裆”和“护头”两点规范,一方面使练习者明确缠丝圈的技击功能,从而自觉遵守“手不逾界”的缠丝规范;另一方面不刻意强调顺逆缠丝的转折,使练习者更容易在放松心态下进行顺逆缠丝转换,将缠丝圈真正“划圆”。在“一圆两点”的教学要领指导下,初学者能够较快掌握并初步划出侧立圆形态的单手缠丝圈。但此时由于腿部力量不足和腰胯等关节未拉开,还不能真正做到“以身带手,节节催动”的缠丝效果。
朱天才语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