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柏拉图有着相似的个人经历和相近的社会背景,并几乎在同一时代各自设计出一种理想社会的方案。孔子和柏拉图都出身于贵族。孔子生活在 “礼崩乐坏” 的年代,周代分封宗法的统治秩序遭到严重冲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的权威被僭越,各诸侯之间为争夺地盘而相互混战。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出现,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在此大变革时代,不仅有新兴地主阶级和旧的权贵贵族之间的矛盾,还有劳动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旧权贵阶级内部也因思想和利益的不同而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面对社会的纷乱,孔子站在维护现行秩序的立场上,要求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政治局面。而他更渴望 “天下为公” 的 “大同”社会。柏拉图出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的第四年 (前427年),因此这位哲学家是随着战争长大的。这场持续近三十年的战争几乎耗尽了雅典的财富,再加上那场大瘟疫夺去了雅典1/4 的人口,在战争后期,雅典的盟国纷纷反叛脱离,甚至发生暴动。雅典帝国开始瓦解,雅典的经济收入随之骤减。战争结束时,雅典城邦已经失去昔日的繁荣昌盛。柏拉图之所以要建立一个 “哲学王” 统治的正义之国,最深刻的动因就是对处于战争危机中的雅典以及整个希腊文明的深深的忧患,“柏拉图对现实国家的批判支配和决定着他对理想国的建构”。[40]
孔子和柏拉图两位同时代的哲人,分别被奉为中西思想史奠基的思想家。他们和谐思想中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政治目标都是要建立一个等级有序的和谐的理想社会。孔子和柏拉图社会理想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是一个旧秩序解体而新秩序尚未建立的状态。在文化传承上,夏商周三代的血缘宗法社会特征是孔子社会理想形成的基本前提。周武革命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以伦理革命代替政治革命,也就是把所有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归结为统治者的个人道德。这一切奠定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以伦理为本位,以恢复 “周礼” 为目标。孔子是主张通过仁政德治,用礼来规范,以求建立和而不同、等级有序的伦理和谐社会。而柏拉图面对的是城邦制的衰落,他希望依据理念而建设一个充满正义的理想城邦,正义的和谐是柏拉图将和谐的思想从天上拉回人间,认为和谐是在正义原则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相互矛盾的内在要素彼此间的协调与一致。即实现正义原则、善的理念,三个等级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不僭越的理想的和谐社会。孔子的 “仁” “义” “礼” 和柏氏的正义、善的内涵有很多是类似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