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思想:礼以和为贵的德治

孔子思想:礼以和为贵的德治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礼之用,和为贵” 的提出在当时是一种新思想,一个大智慧,说明孔门师生认为“礼” 的本质在于 “和为贵”,和谐、统合才是 “礼” 的根本功能。“和” 实际上指的是矛盾的统一性。“和” 就是 “礼” 之内在的结构性功能,清代学者刘宝楠谓 “和是礼中所有,故行礼以和为贵” 正表明了 “和” 与“礼” 的本质联系。乐之 “和”是对 “礼” 之 “分” 的补充。

孔子思想:礼以和为贵的德治

在吸收先哲思想和研究历史、现实重大问题的基础上,孔子将 “和”的观念与 “礼” 相结合,丰富了 “和” 的内涵,使 “和” 凸显为礼乐政教的话题,被置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一方面,“礼之用,和为贵” 的提出在当时是一种新思想,一个大智慧,说明孔门师生认为“礼” 的本质在于 “和为贵”,和谐、统合才是 “礼” 的根本功能。另一方面,“知和而和” 也是不行的。和虽可贵,但也不能绝对化,必须有一个原则,那就是 “礼”。“和” 的实现还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小大、先后、贵贱、尊卑各得其宜、各得其位。换言之,就是要等级有序。所以,朱熹说:“如天之生物,物物有个分别。如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至君得其所以为君,臣得其所以为臣,父得其所以为父,子得其所以为子,各得其利,便是和。”[3]这样就既可遵循贵贱有别之礼,又能协调尊卑之间的隔阂,也就是在人际对立的状态中找到了“和谐” 的平衡支点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与同在这里的重要区别,在于原则性,就是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4]其意是说君子善于协调各种分歧的见解,并不盲目附和;而小人却不能正确对待分歧意见,只会追求表面的毫无原则的统一,其实是盲目附和,并未达成共识。“和而不同” 也是一种德性,因为 “和” 是 “同” 与 “仇” 之间的中道。所谓 “和” 是指综合不同因素而成的统一,而 “同” 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同一,“仇” 就是一味地要斗倒一切对立面。“和” 实际上指的是矛盾的统一性。例如 《左传·昭公二十年》 记孔子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宽猛是对立的,又是相济的,宽严结合就是政事之和。君子置身于政治生活领域的最可贵精神就是能够做到 “和而不同”,在不背叛自己操守、信念的前提下,努力与周围的世界和睦相处,这是一个儒者从政时的基本态度选择。

研究先秦文献,我们会发现孔子的 “和”,凡是指社会和谐的,一般都与 “礼” 直接相关。“和” 就是 “礼” 之内在的结构性功能清代学者刘宝楠谓 “和是礼中所有,故行礼以和为贵” 正表明了 “和” 与“礼” 的本质联系。“礼” 的主要功能是 “别异”,用于区分上下等级,这贯穿在所有的礼仪当中。“礼” 思想认为社会等级秩序与自然秩序是一致的,这样就为等级秩序的存在找到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礼学中,礼和乐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所谓 “乐统同,礼辨异” (《礼记·乐记》),“乐合同,礼别异” (《荀子·乐论》) 认为 “礼以中为体,乐以和为德,礼乐相反相成,以调和矛盾为最高原则,以保守现存秩序为现实目的,这便是儒家于礼乐中所贯串的辩证法”。[5]乐的思想是 “和”。乐之 “和”是对 “礼” 之 “分” 的补充。礼乐是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礼” 的本质是区分等级贵贱,但也注重灵活性,讲求中庸之道,同样乐也不是单纯的 “和”,其中也包含有 “分” 的思想。(www.xing528.com)

“和同之辨” 在孔子时已有以下的发展:① “和” 作为目的性的地位被确定;② “和” 作为达成目的的方法论原则,即平衡性原则的主导地位得到认定;③ “礼” 作为等级性原则是 “和” 内各元素进行组合的具体标准;④在平衡性原则与等级性原则之间存在着如何平衡的问题,即中庸的问题。“和而不同” 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根源所在,它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 的价值理念体现了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精神,是实现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建设 “和谐世界” 的真谛和基本原则。恰如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干事泰勒博士所指出的:“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