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德治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孔子的德治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继承前人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孔子首先通过六经典籍载体成文继世,使这部分历史文化传输至今。孔子德育思想体系中的理论特征是人格塑造理论。梁漱溟先生深入探讨了孔子思想造成的影响是以道德代替宗教。[29]孔子道德教育主要着重于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但对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探究不够重视,有重伦理轻知识、重道轻艺的倾向。

孔子的德治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孔子是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特别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心理素质道德品格的形成和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塑构、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强化并产生伟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道德家。

道德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中积淀于民族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继往开来,开创新篇的努力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递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继承前人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孔子首先通过六经典籍载体成文继世,使这部分历史文化传输至今。其次是孔子通过德育实践,对前期著名历史人物进行道德文化的评价,以及孔子本人 “为人师表”的道德示范,为学生树立了榜样。特别是 《论语》 一书,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素质的造就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德育思想体系中的理论特征是人格塑造理论。他注重君子人格的塑造,君子人格在孔子人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孔子理想的君子人格行为模式即志士仁人。在志士仁人身上体现的大道正义、民族正气,凝聚民族精神之精华,寄托着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君子人格对于全民族成员具有人格期望的号召力。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品格的塑造、千百万历代人杰品格的塑造,从创始和后世影响来说,应历史地归功于孔子的德育学说与实践。(www.xing528.com)

孔子用冷静、现实而合理的态度来观察人间事实,把注意力集中于政治伦理人生修养。所以他纳仁入礼,“不语怪力乱神”,不盲从天命,不用某种神秘的狂热来服从非理性的权威。孔子执信人生不可离开现实和现实的人伦关系,坚持把理想的和谐社会建立在现实的人伦世界之中。这种重人文、轻鬼神的非宗教传统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教育传统,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学校教育中一直没有宗教的地位。梁漱溟先生深入探讨了孔子思想造成的影响是以道德代替宗教。他认为,中国精神是非观念代替了宗教上的罪福观念。人不甘心于错误,而是自己省察,弄清是非。“这是什么,这是道德,不是宗教。道德为理性之事,存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和信仰之事寄予教徒之恪守教戒。中国自有孔子以来,便受其影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所以梁漱溟说:“孔子有他一种精神,有为宗教所不能有的。这就是他相信人都有理性,而完全信赖人类自己。”[29]

孔子道德教育主要着重于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但对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探究不够重视,有重伦理轻知识、重道轻艺的倾向。孔子把伦理道德教育看得高于一切,这种观点经后人加以渲染,不断把人们引向重义轻利、重道轻艺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