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长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原则与方法。
(1)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人格的影响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孔子非常重视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路》)。“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师言传需要身教,不言也可以身教。孔子是自我修德的楷模,有高度的道德自觉。他为人正直、乐观、积极进取,一生执着地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社会,为此而鞠躬尽瘁,在他身上体现出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具有的品德品格,为世人树立了中国古代甚至世界古代的师德榜样。
他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实为学生的榜样,如他要求学生好学乐知,自己就是好学乐知的典范;他要求学生博学多闻,自己首先是一个博学多闻者;他要求学生见利思义,自己就是一个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的人。
(2) 扬善抑过,过勿惮改。孔子认为人不可能不犯错,关键在于能否改正。他要求学生在道德修养中自觉地改过迁善,他注意用扬善抑恶的教育手段。他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季氏》) 他鼓励学生勇于改过。他说:“过则勿惮改。” (《学而》) 凡人不怕犯错,最怕文过饰非,如坚持不改,那就真正铸成错误了。他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 他的学生解释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 孔子赞扬颜回 “不二过”。
为了扬善抑过,孔子主张认真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他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子罕》) 这里,孔子提出根据别人批评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态度:首先,对严肃合乎原则的批评不仅接受,而且要立即改正;其次,对别人委婉的劝告一定要加以分析,找出自己的过失所在;最后,那种对别人的意见不加分析、盲目接受,或表面接受、实际不改者,孔子认为是不堪教育的人。(www.xing528.com)
(3) 自省外察,善择益友。孔子把自省和严于律己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自我修养是终生修养,正如学生曾参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并且他要求学生把自省和外察结合起来,通过外察在自省方面下功夫。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 (《里仁》) “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对于贤和善者,通过自省可学其贤善,对不贤和不善者,通过自省可以鉴戒。
孔子重视学生善择益友,藉朋友增进自己的品德。他说:“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 孔子把朋友分成益友、损友两大类。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 这是孔子教人如何善于识人取友。他主张择良友的目的,就是为了朋友之间互相 “忠告而善道之” (《卫灵公》),还要做到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而》)。“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
此外,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形成于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