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德治思想-义的教育

孔子的德治思想-义的教育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义” 就是适宜,合理。《中庸》 解释说:“义者,宜也。”孔子重视“义”,也把它视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要理解 “义”,用 “义” 来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最后把 “义” 消化了,使自己的思想发生质的变化。他之所以重视 “义” 的教育,是认为 “义” 能引导人们走向正路。他认为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孔子的德治思想-义的教育

“义” 就是适宜,合理。《中庸》 解释说:“义者,宜也。” 孔子重视“义”,也把它视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他要求君子先要 “喻于义”(《里仁》),进而 “义以为上” (《阳货》),再进而 “义以为质” (《卫灵公》)。也就是说要理解 “义”,用 “义” 来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最后把 “义” 消化了,使自己的思想发生质的变化。

他之所以重视 “义” 的教育,是认为 “义” 能引导人们走向正路。他认为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阳货》)。

孔子教育君子无论做人做事都应时刻以 “义” 来衡量自己,他认为对待天下之事没有固定模式,惟以 “义” 为衡量标准。他不反对个人得利,而在得利时要考虑是否符合 “义”,要 “见利思义” (《宪问》),孔子有崇义贬利的倾向,他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孔子还劝统治者行义,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子路》)(www.xing528.com)

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中,把 “仁” 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礼” 作为道德规范,用仁礼培养有等差的道德观念,用 “义” 衡量做得无过和无不及,合乎中庸之道。他以忠,特别是臣忠君,以维系等级制度,以孝悌维系宗法制度,以诚信来维系宗法制度以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一个博大的体系,以上仅略举大端,有许多内容尚未涉及,如当子路和子贡指责管仲不仁时,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 《论语》 当中孔子对管仲的一系列评价说明:首先,体现出孔子天下一统的思想;其次,反对异族侵略;最后,反对愚忠。可见,孔子的立场和观点都是很鲜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