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德治思想:培养多方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孔子的德治思想:培养多方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而孔子的最终目的是推行他的道。 这些论述虽没有把六种因素都谈及,但已说明在孔子心目中,这六种因素各自有其特殊任务,有自己的独立性,又是有联系的统一整体。孔子在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培养人才要具有多方面才能、多方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论,表现出教育目的问题上的普遍规律。这是孔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上的一大贡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孔子的德治思想:培养多方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问题在于培养什么人才。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孔子教育子夏要做一个君子式的知识分子。他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在 《论语》 中谈到君子有97处。对君子的主要要求是:学道、修己、治人。子路问怎样才称得上君子。孔子说 “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宪问》)。

孔子要求的士和君子,首先是要立志追求真理和具有理想的人。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寄托在学生的身上。他教育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泰伯》),“君子谋道不谋食”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而孔子的最终目的是推行他的道。其途径有二:一是让他的学生从政做官,以道治国安邦;二是由其弟子设学收徒,扩大道的影响。其从政做官者就是一些君子。君子应是实现理想社会的统治者。士也是孔子培养的目标。士是读书人,是未来的君子或君子的助手,也可以作教师或从事其他职业。士分三等:第一等士能担任政治和外交工作。第二等士是具有孝悌的道德品质的人。第三等士是能够言而有信,坚决实行的人。但孔子谈参政是有条件的,他教育学生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就是说 “志于道” 者,只有在邦有道时,才能行道。后来,孔子的弟子分散在各地,基本上走的就是这两条行道的途径。

在孔子以前,“君子” 实属国君之子,或贵族出身的人;“士” 是“国士”,即贵族中的下层人物。孔子通过教育把平民出身的弟子造就成了君子和士,这一重大变化,不仅对士阶层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而且也使春秋末期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www.xing528.com)

孔子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希望人才应具有多种才能。他对君子的要求:“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 对士的要求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等。他还提出对成人的要求,子路问如何成人?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宪问》) 孔子的意见是,成人高尚完美的性格中应包括智、德、体、美的因素。就是知、不欲、勇、艺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再用礼的等级观念灌输思想和用乐加以陶冶而形成优美的性格。孔子认为智、仁、勇、艺、礼、乐六个方面,构成了最高标准的成人。如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这些论述虽没有把六种因素都谈及,但已说明在孔子心目中,这六种因素各自有其特殊任务,有自己的独立性,又是有联系的统一整体。孔子在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培养人才要具有多方面才能、多方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论,表现出教育目的问题上的普遍规律。这是孔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上的一大贡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比孔子稍晚的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仅追求在道德上完善化的人格,显得比孔子理想化的成人内涵狭窄了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